单程平均52分钟的上班耗时坐实了北京“首堵”的称号,同时也对汽车生产商敲响警钟,中国汽车消费饱和点可能比他们想象的要来得更早。 上周由中科院专家牵头完成的《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中国一线城市的上班花费时间都在40分钟以上,而北京超过广州、上海和深圳成为中国上班之路最漫长的城市。对于正“瞄准建设世界城市”的北京而言,这不啻一记当头棒喝。 随着北京2009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作为消费升级象征的汽车销售也一路狂飚,当年新车销量超过70万辆,使该市汽车保有量突破400万辆大关。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北京销量的井喷无疑让众多汽车厂商喜笑颜开,在痛悔去年“产能不足”之余,今年纷纷大举提高产能。 然而北京超长上班耗时所暴露的交通恶化已不是城市规模太大或功能区域布局不合理所能解释的。汽车产业对当地就业、税收和GDP增长贡献巨大,这就是为什么北京和中国许多其他大中城市一样乐于培养本地汽车厂商和销售市场。前期较低的购置门槛吸引日渐富裕的城市消费者大量购车,但交通恶化及其他后期使用成本的上升使他们很难实质改善出行条件。 相对北京近两千万的人口,目前该市的千人汽车保有量仅接近国际大都市的中等水平。但全球首屈一指的上班耗时意味着该市的汽车消费的增长势头很有可能被越来越令人难以忍受的拥堵突然打断。由于缺乏有效的总量控制和城市中心交通管制,北京拥挤不堪的道路现在还不得不承受这每日新增一千多辆新车的巨大压力。
![敲响警钟 英文 “首堵”给汽车生产商敲响警钟](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2100143945255.jpeg)
到目前市政管理者还没有拿出一套明确地整体解决方案。今年北京大幅提高了市中心地区停车收费,旨在减缓局部交通拥堵。但如同正在实行的工作日按车牌号现行五分之一车辆的做法,这类针对汽车存量的修补性措施远不足以应对汽车消费浪潮带来的超常增量问题。 北京急需在汽车总量控制和个人驾车限制方面给出明确的长期政策信号,如引入牌照费控制总量或立法征收拥堵费改变驾驶习惯。否则,交通状况恶化趋势只会让越来越多的理性消费者在新车前止步。 中国对去年刚刚“弯道超车”,一举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市场。但要在最漫长也是最拥挤的上班路上持续“超车”看来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