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4)



 把世界按“阶级”划分成两个部分,显然是一种新知。但其言辞中野蛮和文明的对应,依稀闪现出19世纪中外观念的余韵。若将此两阶级落实在地域和文化上,尽管其思想资源和表述方式都已大不一样,对比此前康、梁关于世界文野新局面的认知,仍可见异曲同工的一面,似更看重“物质”差异对“精神”的制约。

  陈独秀后来说,由于“全世界的经济成了整个的,全世界政治也直接间接在这整个的经济影响支配之下成了整个的”,故各国的革命也已“汇合起来成了整个的世界革命”,中国革命就是“世界革命之一部分”。[16]类似观念此后扩及于中共之外。梁漱溟到1930年还说:他非常理解国民党为何要“联俄,要加入第三国际,要谈世界革命”,因为“中国问题已不是中国人自己的问题,而是世界问题之一部;中国问题必在反抗资本帝国主义运动下始能解决”。[17]

  梁、陈政治立场颇不相同,却分享着同一观念,提示出作为“主义”的“世界”,确实带来了新的眼光。对不少20世纪的读书人来说,一个相对超越的“世界”,部分化解了从晚清开始日渐强化的中西二元对立,也提示着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多元思维——实际产生于西方的“启蒙”观念,被视为“世界的”而非西方的,成为一些中国读书人批判本国传统的有力思想武器。对此他们并没有多少内心不安,盖其正为祖国再造文明,面向着光明的未来——那里不再有中西认同的歧异,也没有文野强弱之分,是个趋近于“远近大小若一”的吉祥大同世界。

  问题是,这个世界可以实现大同吗?

  从较长远宽阔的视角看,中国传统的“天下”秩序背后,有着更高层次的“大同”理念,即以“天下为公”的大同为终极目标,以“天下为家”的小康为起步基点,基本通过“修文德以来之”的方式,达成天下一国或天下一家的境界,然后走向“和而不同”的大同。重要的是,大同不仅是未来的高远理想,也是处理当下内外秩序的指导原则;理想并未与现实两分,而是指导着实际政治。在政教和治理所及的范围里,如沈乃正所说,大同理念也像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一样,要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传统,这是中国历代虽有分裂而能维持统一的基础。[18]

  如前所述,“天下”秩序是以夷夏之辨理论为基础的。不论从当年还是今日意义看,夷夏关系都不是国际关系。它不以“国”为基本的思考单位,但承认“外国”的存在(其所注重的“内外”,就包括外国,当然仍是象征与实际兼而有之);由于其向不重权利,所以并不强调平等;而《易经》所谓“见群龙无首吉”,提示出不同者也可以共处。或因其从根本上反对从文化到武力的输出,常谴责“外多欲”的君主,这也是一个大致维持了周边和平的秩序体系。

  在近代被改变思想方式后,今天很多中国读书人恐怕也对这套观念和秩序感觉陌生了。然而它确曾长期存在,且在长时间大范围里为很多人所遵行,有着“不俗的业绩”。其足以启示我们之处,良非浅鲜。有心的读书人,或可更多参酌。

 今日世界正处于遽变之中,前景孰善孰恶,难以逆料。以大同理念所需的共同传统和共同利益看,且不说“天下为公”,即使仅达成一个可以共处共享的和平世界,这一目标也还相当遥远。如今所谓“世界一体化”,更多不过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人类的利益和传统不能真正“共同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出“大同”的愿望和要求,则所谓“地球村”,也不过是在那只“看不见的”经济之手操控下的某种被动的共同而已。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4)
  当年梁济选择以弃世警醒国人时,曾提出“这个世界会好吗”的疑问。近一百年之后,人类利用物质的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世界的状况似尚不能给人以更肯定的答案。面对一个国际间彼此不够君子的世界,有些人或会像杨度一样,主张以小人之法应付之。但任何行为标准的降低,都难免不走到“小人穷斯滥”的地步。以小人治小人,正如以暴制暴,终难走上正轨。或不妨强调主体性的自我修为,在维护自身基本利益的同时,考虑采纳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君子之道,立足于人类传统的共性,致力于培养人类利益的共同化。说不定这个世界真会好起来,趋近于大同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系)

  

  

  本文初稿承胡宝国、陆扬、冀小斌诸兄和北京大学周月峰等同学纠谬,谨此致谢!

  1.罗志田:《革命加转化的过渡时代》,《文化纵横》2009年2月号。

  2.上世纪末伦敦《市场周刊》的一篇文章,说的是年轻的中国人买什么,但标题似仍在隐喻着类似的主题。参见Michell Crellin, “Young China Welcomes West,” Marketing Week, 21:20(July 16 1998).

  3.我并不认为“朝贡体系”是一个描述古代中国天下观或国际秩序的妥恰术语,但这已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术语,姑从众。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1924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五》,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第323-324页。

  5.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2页。

  6.梁启超:《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1899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66-67页。

  7.胡适:《非留学篇》,《胡适早年文存》,周质平主编,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5年,第353-354页。

  8.张之洞:《致西安鹿尚书电》(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初五日),《张文襄公全集》(4),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第12页。

  9.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1901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84-85页;康有为:《致陆徵祥书》,录在《康南海最近之言论(二)》,《晨报》,1919年1月12日,第6版。

  10.杨度:《金铁主义说》(1907年),《杨度集》,刘晴波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218-220页。

  11.康有为在清季出版的《物质救国论》中便很明确地表述出这样的取向,参见罗志田:《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13页。

  12.鲁迅:《破恶声论》(1908年),《鲁迅全集》(8),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4页。

  13.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11-12页;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1912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八》,第76页。

  14.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1912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八》,40页。

  15.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节录》(1918-1919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21页。

  16.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1921年2月),《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75-78页。

  17.陈独秀:《世界革命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1926年5月),《陈独秀著作选》,任建树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卷,第1055-1061页。

  18.梁漱溟:《敬以请教胡适之先生》(1930年),《梁漱溟全集》,第5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0页。

  20.Nelson Nai-cheng Shen, “The Changing Chinese Social Mind (II),” Th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2 (April 1924), pp. 126-29.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2372.html

更多阅读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符号如何走向世界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4)

 把世界按“阶级”划分成两个部分,显然是一种新知。但其言辞中野蛮和文明的对应,依稀闪现出19世纪中外观念的余韵。若将此两阶级落实在地域和文化上,尽管其思想资源和表述方式都已大不一样,对比此前康、梁关于世界文野新局面的认知,仍

天伦出海记:按摩器材教父的战斗人生(4)

 下篇 从世界冲向中国  外贸江湖潮起潮落,风云激荡。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制造怀着“从中国冲向世界”的梦想一路冲杀,如今当他们以“留学生”的姿态回到中国时,其制造理念和商业风格,已不大一样了。  “不是谁都能做按摩椅”  镜头

韩式流行饰品 如何引导时尚流行饰品的市场消费(2)

  我们可以也必须尝试着做以下工作:  第一步就是要发现目标市场,创造消费者对你产品的认知,记住你的产品及你的公司。    第二步是定义你的品牌,明确定义你品牌的优势,让每一个雇员和顾客都清楚,让顾客充分体会到你所有的服务是以

声明:《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4)》为网友月下鹰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