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 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2)



 晚清的大逆转在于,朝野双方不仅逐渐承认一个外在的“世界”,其后更努力要融入那个“世界”,并以此为追求的方向。对中国而言,近代逐渐取“天下”而代之的“世界”观念,在时间上是后起的,在空间上也更多是外在的。想要“进入”的愿望和努力揭示出一个严酷的现实——中国实际已被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边缘化,即中国对“世界”而言更多是“化外”的。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 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2)
  正因这“世界”基本为“他人”所“构建”并控制,所以中国必须先“进入”,然后才谈得上改善地位。一旦进入“世界”成为国家民族追求的方向,就意味着放弃自己原有的“天下”秩序,且要反过来获取既存外在秩序的承认和接受。由于两种秩序或体系之间有着极大的、甚至是根本的差异,为获取外在体制的承认,势不能不同时对已长期存在的内在体制进行大幅度的、包括一些根本性的修改。

  随着试图改善“外人之观听”的努力逐渐从手段向目标转移,近代国家目标的外倾也一步步由浅入深。清季废科举这一根本性的体制变动,部分即为了扭转外人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稍后修订刑律的一项实际考虑,也是希望借此改变外人之观听,以废除治外法权。清廷进而准备接受以西方为蓝本的立宪体制,更充分表现出愿意并努力在基本的“大经大法”上实行彻底的变革。这些接续的作为清晰地呈现出一种行为模式,即为获取外在体制的接纳,而不惜从根本上修改那些已实施千年以上的既存制度。

  与历代的末世朝廷比,或从共和体制的后见之明看,清季朝廷似无太多“倒行逆施”,而辛亥革命恰在此情形下发生。因此,以共和取代帝制的政治变革虽可视为“新中国”在政体上确立的象征,但相关的全方位转变此前已发生,此后仍在延续。结果,不仅是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与原所认知的居“天下”之中大不相同,就是“中国”自身的内外蕴涵也与此前有了巨大差别,产生出一个名副其实的“新中国”(中国之“中”原与其字面意义相关,现基本成为一个指称符号了)。

  

  在其中亦在其外的世界

  

  在近代国家目标外倾的过程中,也出现相应的转变。在地理意义上或人类社会层面,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接受了外在的新“世界”;但或因继承着“天下”背后隐伏的夷夏之辨思想,他们认知中的“世界”有着很强的文化意味。其最典型的一个表征,就是不少人有意无意间已接受一种两歧的“现实”——空间上作为“世界”一部分的中国,文化上实在“世界”之外。

  梁启超在回顾近三百年思想时,曾特别提到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的《瀛环志略》,以为“中国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始”。[4]实则两书有一个重要差别,即《瀛环志略》不包括中国,而《海国图志》则把中国置于其中。梁氏以此而指代中国士人的世界地理知识,颇有些隐喻的意味。从那时到现在,中国人认知中的“世界”,仍常常体现出类似的歧异倾向:在严格的界定里,中国当然是世界的一部分;然而在很多时候,人们所说的“世界”,却未必包括中国。

 今日中国大学里的“世界历史”,便仍不包括中国,而人皆不以为异。这对于清季的梁启超,却曾带来触目惊心的惨痛。他那时注意到,“今世之著世界史者,必以泰西各国为中心点”。中国文明虽也被西人承认为世界文明的早期源头之一,但“过去现在之间,能推衍文明之力以左右世界者,实唯泰西民族,而他族莫能与争”。连新兴的“日本、俄罗斯皆摈不录”于世界史中,则他也不能不接受中国史“在世界史以外”的现实。梁氏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经过中西文明的会合,20世纪的“中国文明力,未必不可以左右世界,即中国史在世界史中,当占一强有力之位置”。 [5]

  梁启超虽在说历史,其实已言及未来;其心中之所思,或许就在当下。那时岂止中国史,就是中国本身,也多半“在世界以外”。他若知道在中西文明进一步会合的21世纪,中国史仍在世界史之外,且是国人的自主选择,不知当作何感想?

  的确,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明显可见由被动转向主动的趋势。梁氏在19世纪末承认:“以今日论之,中国与欧洲之文明,相去不啻霄壤。”[6]大约同时,便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留学潮。稍后留学生胡适便写出著名的《非留学篇》,慨叹“以数千年之古国,东亚文明之领袖”,竟然“一变而北面受学,称弟子国”,真是“天下之大耻”!若没有近代引进的西方国家观念,或不至于把到外国读书上升到国与国的关系上;没有中国人长久的文化自负,也不会将北面受学称弟子视为“天下之大耻”。中西新旧之间种种时空的交织演变,都蕴集于一声叹息之中。

  这样的耻辱感或许先有积蓄,因一时感触而喷发。由于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标准,既然胜者为文明,被“列强”欺凌歧视的中国,大致已偏于“夷狄”一边,最多不过是“准夷狄”或“半野蛮”而已。到庚子后,张之洞就注意到“各国”那种“华己夷人”的态度,他们“视中华为另一种讨人嫌之异物,不以同类相待”。[7]这是近代中西文野互易的典型写照,在时人认知的世界版图之中,“诸夏”已是欧美,而中国不过挣扎于“夷狄”和“野蛮”的边缘。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进入世界”显得更为迫切,也带来许多难以言表的苦衷。

  到中国不能不“立国于世界”渐成共识后,面临中国作为“世界”一部分其实又在“世界”之外的诡论性现实,主张“思必出位”的康有为,创造性地把公羊“三世”说由历时性变为共时性,为“天下”向“世界”过渡提供了学理依据。在康氏构建的世界秩序中,据乱世是“内其国而外诸夏”,升平世则“内诸夏而外夷狄”,太平世已无夷狄,进入“天下内外大小若一”的层次。前两者属小康,为国别主义;后者则是大同,为世界主义。三世的次序原本依时间顺序展开,不能躐等;但康有为则允许其转化到可以并存于同一时段的空间之中:“或此地据乱,而彼地升平;或此事升平,而彼事太平。义取渐进,更无冲突。”[8]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2374.html

更多阅读

投资迷局中的财富未来(一):直面中国,投资迷局

投资迷局中的财富未来(一):直面中国,投资迷局珍园文化   赵梅阳在世界的版图上,只有中国这块最难为投资者看懂,中国进入投资迷局的混沌时代。为此,笔者将撰文四篇,分别为:直面中国,投资迷局;聚焦全球,高端消费;共赢珍园,玉品人生;创新模式,财

中国的危机与思考 金融危机下的消费思考(2)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总体来看,一国储蓄率水平的变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涉及观念和文化因素的问题,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可以预期,高储蓄率在我国仍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 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2)

 晚清的大逆转在于,朝野双方不仅逐渐承认一个外在的“世界”,其后更努力要融入那个“世界”,并以此为追求的方向。对中国而言,近代逐渐取“天下”而代之的“世界”观念,在时间上是后起的,在空间上也更多是外在的。想要“进入”的愿望和

先锋集团是上市公司吗 中国上市公司的绿色先锋(2)

 海亮股份:设立“能源环保部”。2008年度,海亮集团和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同时获得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最高级别绿色等级。2009年度,海亮股份获得了诸暨市环境保护先进集体和诸暨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奖。公司有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有

贾伟:挺起中国工业设计的脊梁!(2)

 我常常跟我的客户说,我们要和客户一起爬到珠峰,但是这一切都需要客户的认同和配合。      张丹:做这么多年的工业设计,你觉得现阶段中国工业设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贾伟:是视野。中国工业设计的设计师、设计公司、

声明:《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 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2)》为网友排骨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