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潜规则:价值恒久流传是谎言
文/《商界》记者 蓝唐兆 楼市蔫了,股市熊了,2010年的春末夏初,中国的投资者们走进了一片彷徨。 传统投资渠道的低迷给一些新的投资品种制造了机会,譬如钻石。2010年5月,各地钻石投资逐渐兴起的报道开始见诸各大媒体,一时间,钻石成了胜似黄金的投资理财绝佳工具:富豪用它保值避险,年轻人买它结婚顺带投资…… 然而,钻石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潜藏在行业阴影中的潜规则,不仅造就了钻石的天价神话,更可能将普通人投资钻石的梦彻底击碎…… 数不清的噱头在关于钻石的神话中,“全球顶级的加工链条”是一个极具迷惑性和诱惑力的招牌。“南非钻石”、“比利时顶级切工”……这些频繁出现的字眼,无非是在告诉你:你高价买来的钻石,不仅是一颗宝石,更凝聚了全球的顶级产地、工艺的价值。 然而,这些关于钻石的旖旎想象,不过是一个蒙蔽消费者的噱头。例如,在非洲,除了南非,博茨瓦纳、刚果(金)、安哥拉、纳米比亚均是重要的钻石产地,俄罗斯、澳大利亚的钻石产量也均超过南非。何况,钻石从毛坯料变成裸钻以后,就没人能分辨它的产地,其价值都将依据国际通行的“4C”标准来确定。即是说,没人能靠品质分辨钻石是否产自南非,南非出产的钻石也毫无品质上的优势可言。 “比利时切工”是一个流传更为广泛的噱头。的确,比利时当年曾是全球钻石加工的中心,安特卫普也一度是全球交易的圣地。然而,在全球化浪潮裹挟之下,成本高昂的欧洲钻石切割工业同样不能独善其身,产业转移不可避免。如今,拥有超过100万钻石切割工人的印度才是全球钻石切割工业真正的中心,而仅剩的8000名切割工人的比利时,甚至无法满足全球第二大钻石消费国——中国需求的10%。 关于切工的另一个谎言是:面数越多的钻石“火彩”(亮度)越好,价值越高。实际上,目前全球通行的钻石标准切工为57~58面——这也是在钻石切割长期发展中所总结出来的一个使钻石“火彩”最大化的标准。而那种超过58面甚至高达上百面的新型切工,只是近年来部分厂商寻求突破的一种尝试,因其独特的工艺和品牌附加值而标上了更高的价格,与钻石的实际价值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对于小钻石的意义更是微乎其微。 在钻戒的加工上,一个我们无比熟悉的城市——深圳,更是占据了全球80%以上的钻戒加工份额。当你从品牌钻石商手中买来各种国际噱头的钻戒之时,你手中的钻石,其实很可能是澳大利亚矿山、印度工人和深圳工厂的结晶——这才是全球化的钻石生产的真实图景。 除了吹嘘产地和切工,采购渠道优势也被不少钻石商家广为宣扬。“比别的看货商更先拿货”、“与更权威的供应商合作,能够优先选择更优质的钻石”……这些貌似高贵的宣言,其噱头味儿更足。 在目前的国际钻石贸易格局中,一家名为“戴比尔斯”的公司垄断了全球多数钻石矿山原石的供应,其对于全球钻石定价的控制力,甚至超过了“两拓”和淡水河谷对铁矿石价格的影响。戴比尔斯公司销售给看货商的钻石毛坯矿均按袋封装,每袋毛坯矿能带给看货商的利润率早就经过戴比尔斯公司精密的计算,几乎没有差别,看货商只需乖乖付钱即可,“优先级”根本无从谈起。 毛坯矿切割成裸钻后进入中国,上海钻石交易所是其必经之路,各种渠道几乎没有差别。尽管到切割工业集中的印度采购,钻石价格可能略低,但若算上采购和通关等费用,成本依然相差无几。 链接:“4C”标准:“4C”标准是对一颗成品钻石进行分级的国际同行标准,其主要指标为:重量(Caratage)、净度(Clarity)、颜色(Color)和切工(Cut)。通常来说,钻石重量越重、杂质越少、颜色越白(透明)、切工越好,其价格就越高。 打折迷局 2009年初金融危机肆虐之时,方雯在重庆街头一家小珠宝店内看到了“惊天特价,钻戒2折起!”的广告——对于平常打折极少的钻戒来说,这实在是一个不小的诱惑。然而,当方雯走进店内,发现即使是2折的钻戒,其价格依然不菲。 尽管销售人员巧舌如簧,又是介绍这枚钻戒本来是如何的值钱,又是慨叹金融危机让老板遭遇到了多大的资金困难,急于回笼资金,只能亏本销售,但方雯心中的怀疑依然没有消除。 其实,方雯的疑惑并不稀奇,它的根源,首先在于钻石本身价值的巨大落差。同样大小的钻石,由于颜色、净度、切工的差异,其价格也可能相差超过20倍,即使是行家都很难一眼判断其具体价值,普通消费者更是无所适从。因此,“钱能识货”、“贵就是好”的逆向选择,成为了不少消费者选购钻石的方法。
方雯的遭遇,正是商家利用消费者追逐高价心理所使用的最常见的“诈术”:先提价,再打折!“2折促销”的都是小钻石商,普遍采取赊销的方式经营,柜面的钻石根本不占用他们的流动资金,何来“回笼资金”一说?实际上,2折的钻石其提价幅度通常在4倍以上,在此基础上的2折,其实际售价不过是原价的8折甚至更高! 加价打折还仅仅是一种比较良性的“忽悠”方式,缺乏经验的消费者在小珠宝商手中购买钻石,更大的风险还在于钻石的质量。 长沙的李小姐就曾遭遇过这样的陷阱:2007年,她以11880元的“8折价”在一个小珠宝店中购买了一枚拥有VS1级GIA(美国宝石学院)证书的钻戒,但实际上,钻戒上的钻石仅仅是SI2级的(即比证书低3级)。经鉴定,李小姐手头的证书是真的,钻石腰部的激光编号也与证书编号一致,但钻石的光谱图与证书所给出的不同。 原来,李小姐碰到了一种最恶劣的造假:不法商人先买入一颗拥有证书的好钻,再将好钻的激光编号自行添加到劣钻上以次充好。普通消费者即使想到鉴别钻石是否与证书一致,往往也只会对比证书与钻石腰部的编号,基本不可能对比光谱图,从而让不法商人有了可趁之机。 由于以次充好的造假行为对整个钻石行业伤害巨大,造假者不仅面临法律制裁的风险,同时还会遭到同行的共同抵制,因此,造假的钻石数量其实很少。然而,对于个别只求短期利益的不法商人,这依然是一条上不得台面的生财之道。 保值幻象 如果说,部分小珠宝商的不规范经营甚至偷梁换柱成了搅乱钻石行业终端的“老鼠屎”。那么,消费者选择主流的一线珠宝品牌,是否就能保证自己买到的钻石“一颗永流传”呢? 在普通消费者眼中,钻石之所以高贵,除了其稀有宝石的天然属性外,“永久保值”,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在人们印象中,钻石是和黄金相似的类金融商品,具有极强的流通保值能力,因此,购买钻石,同样也是一种投资。 的确,在国际钻石市场上,钻石价格几乎每年都在上涨,年涨幅通常在5%~10%之间,而消费者从主流品牌珠宝商手中买来的钻石,也几乎毫无疑问是可资信赖的真钻。然而,这两者间其实存在着一个错位——消费者花钱买到的不仅仅是钻石,钻石行业最大的潜规则,恰好藏身其中! 目前,中国国内的钻石零售终端主要包括四种模式:综合性百货卖场、专卖店、珠宝批发市场和网络。其中,综合性百货具有压倒性的垄断地位,每年的销售额约占全国钻石总销售额的60%~70%。因此,综合性百货卖场掌握了国内终端钻石的定价权。 然而,由于卖场自身并不经营钻石,其所有的钻石商品均由处于中间环节的珠宝商采购,因此,消费者购买钻石的价格,实际上是由“钻石(或钻石制品)出厂价”、“中间商利润”、“卖场扣点”三部分构成。而消费者经常听到的关于“钻石保值”的宣传,并不包含其“中间商利润”和“卖场扣点”——而这两部分的价格,往往比你购买的钻石本身的价值还要高得多! 每克拉美钻石商场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子红告诉记者,目前国内钻石在终端的零售价格通常是其出厂价的3~3.5倍,蒂芙尼、卡地亚等国际名牌的加价幅度则在6倍以上。例如,一枚0.3克拉的钻戒,倘若在百货商场珠宝专柜的售价是10000元,那么它的出厂价应该在3000元左右。中间商在买进这个钻戒后,再以7000元的“成本价”进入卖场,最终以10000元售出。在这次销售中,中间商和卖场各自得到了4000元和3000元的利润,而以为能“保值”的消费者,其实在他付钱的那一刻,就已经损失了高达70%的价值! 更有甚者,钻石甚至能“绑架”其他珠宝的价格。例如,铂金、黄金的市场价格本来非常透明,然而,一枚价值600元的铂金戒指,在镶嵌上一颗几百元的碎钻之后,其身价便立马搭上了“钻戒”的顺风车飙高到超过2000元。消费者被告知,这同样是一枚能保值的钻戒——而实际上,具有保值功能的钻石,至少应在0.5克拉以上,而且是越大保值能力越强,碎钻则根本没有保值的空间。 此外,由于回购渠道匮乏,即使是那30%的价值,在国内也很难实现。通常,珠宝行只回购黄金,不会回购钻石,而典当行收购钻石的价格往往只有其售价的10%~20%。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只要通过综合性百货的渠道,卖场30%的扣点就不可避免,回购就无从谈起。”万子红表示,目前一些钻石珠宝商之所以回购钻石,要么是有自己独立的销售渠道,不用支付卖场扣点;要么则是在“赌博”——赌消费者不会去退。 搅局者们在潜规则的主导下,超高溢价的钻石市场格局曾经波澜不惊。然而,随着市场新秀不断向行业霸主发起挑战,运转多年的潜规则也面临着考验。 钻石网商成为了第一个搅局者。由于没有来自综合性百货30%的扣点压力,网络渠道销售的钻石得以在售价上大大向其价值靠拢。此外,网络渠道还极大地节省了店面建设、品牌推广等费用,使其具备了极大的成本优势。目前,网络渠道在钻石行业的整体销售中已逐渐攀升到5%以上,诸如钻石小鸟、九钻网等品牌网商的钻石售价仅为传统渠道的40%~60%。其中,钻石小鸟的年销售额已超过2亿元。 以每克拉美钻石商场为代表的专业钻石卖场则让“平价钻石”进一步向现实延伸。和网店类似,量贩型的专业钻石卖场同样省去了中间环节,而实体店则更符合目前消费者购买钻石的消费习惯。从2010年1月1日开业以来,每克拉美的钻石销售额已超过1.05亿元,似乎也验证了“钻石平价量贩”这一模式的广阔前景。 其实,作为一种公认的奢侈品,蒂芙尼、卡地亚等高端品牌的钻石昂贵之处不仅在于钻石本身,更多的还在于其作为工艺品、收藏品的收藏价值、情感价值。在一个更为理性的市场中,亮出钻石的本色,把选择权还给消费者,我们才能迎来一个更健康的钻石业。
更多阅读
中国人寿分红险潜规则:不按时返还只顾催缴费
增额寿险不按时返还只顾催促缴费 记者 刘明 保险市场乱象丛生,连保险公司的雇员自身也陷入保险迷局中。 近日,中国人寿(17.87,-0.50,-2.72%)前员工叶女士带领客户朱女士约见本报记者,大谈国寿两款保险的潜规则。例如
电商减库存并发控制 国美供应商曝潜规则:回款弹性空间大 难忍库存控制
每经记者 谢晓萍 发自北京 尽管家电连锁企业的潜规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然而,这个潜规则从国美董事局前主席陈晓的口中说出,意义就大大不同了。 陈晓日前对媒体曝光了国美经营中的部分内幕,称对供应商来说,国美收取的费
官场潜规则 从官场潜规则看企业竞争制高点
曾挂职担任湖南临湘副市长的姜宗福,5月转任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院长助理。在采访中他表示,官场有很多潜规则,比如领导签字,横着签的意思是“可以搁着不办”,竖着签则要“一办到底”。(《广州日报》8月17日)“潜规则”这个概念自吴思先生在《
蜂胶黄酮 树胶充蜂胶成行业潜规则 加粉增黄酮名牌价格翻
148元一盒的80g“天然蜂胶胶囊”,90%的含量竟然是每公斤200元的“树胶”。利润已经达到数倍! 昨天,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蜂胶产品行业潜规则:近10年来,用树胶冒充蜂胶已成为各大厂家共同的“默契”。其中不乏名人代言的大品
潜规则:女性创业要牺牲什么?
女人创业最重要的是智慧,有着完整的计划团队,自身的素质高,不然即使成功了也只是一时的.女性创业潜规则之让自己的内心更像男人女人和男人在思维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让男人主导世界,女人主导家庭。世界因男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