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富士康跳楼事件
5月11日,再次从富士康传来员工跳楼自杀的消息,这已经是今年3月份以来富士康员工的“8连跳”。网民调侃地请求富士康成立一个“跳楼办”,认真解决一下劳资纠纷问题。富士康在中国内地拥有员工多达70多万名,管理数量如此之大的员工的确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高技术和低成本的双重压力之下,富士康一直依赖的单一代工模式是否已经做到了尽头?一线员工是低成本挤压的最后一个环节,现在这个环节终于不堪重负将低成本困境彻底暴露。那么昔日的“代工之王”该何去何从呢?
富士康是郭台铭于台湾创立的鸿海集团在中国内地的企业名称。富士康也就是鸿海集团几年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代工企业,2009年总营业额达到4300亿元人民币。
不过现在品牌企业的要求越来越具体,代工合同甚至会明确地标明使用何种规格的零件。在原材料、零配件这个环节,富士康已很难挤出利润,只好通过其他途径来降低成本获得利润,降低人力成本就成了其确保利润的最重要的手段。富士康这几年从深圳不断地向内陆省份转移工厂,便是最好的例证。以今年开始投产的重庆工厂为例,从制造成本来讲,重庆加工成本、地价、气价比江苏至少低30%,人工成本只有江浙的60%。
即便如此,富士康的竞争压力并未得到缓解。以手机业务为主的富士康国际2009年财报显示,其收入为72.41亿美元,同比下滑22%,实现净利润3962万美元,同比大幅下滑68%;富士康的集团上市公司鸿海精密,其利润曾在2008年下滑了29%至551亿元新台币。另外越来越多的像比亚迪一样的劲敌开始大张旗鼓地抢夺富士康的代工市场。据透露,同样一个手机方案,比亚迪的成本据说要比富士康还低20%。最近比亚迪正式切入电子书,并已拿下方正飞阅的代工制造。
在富士康旧有的模式下,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了,让员工工作更长的时间、提升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似乎成为富士康现阶段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不幸的是,现在这个环节也开始暴露巨大问题。那么,富士康的出路在哪里?
事实上,郭台铭去年便在思考富士康低成本制造模式的转型问题。他曾提出,鸿海(即富士康)要转型至“科技的鸿海”。强大的技术实力,确实是容易被忽略的鸿海优势之一。鸿海拥有1万多项专利,而且发明专利比重从10年前的27%提高到去年的78%,更难得的是,专利分布开始向新兴行业倾斜,比如精密光学、无线通信、LED、平面显示、纳米技术等。连接器的专利比例已由原来的94%下降到24%,在纳米技术上的专利比重则已经达到4%。鸿海的科技转型,是一条看得见的道路。
鸿海转型的另一条道路是,发展3C渠道,即从科技制造业转向科技服务业。郭台铭曾兴奋地说,鸿海将迈入CMMSS的新时代,过去十几年鸿海靠着CMMS模式 打遍无数劲敌,一路串连从上游的组件(Component) 、模块(Module),到下游的流通(Move)、服务(Service),如今新增最下游的通路销售(Sales),把整条科技供应链的垂直整合做到最极致的呈现。并已于去年正式启动了“万马奔腾”计划,目标是未来3~5年在内地开设1万家3C零售门店。具体思路是:在大型专卖店方面,鸿海与德国麦德隆已经合资成立公司,将以Media Mart为品牌进入;在大型量贩店方面,鸿海旗下敢创公司已与大润发、家乐福取得合作协议,在卖场内开设3C专卖店,以“店中店”形态经营;IT商场则以赛博数码为主力,计划5年内增加至50家;对于三级以下乡镇市场,则采取“海选”员工返乡开店的方式,店名必须是“万马奔腾”;电子商务方面亦同步启动,网站名称为“飞虎乐购”,该部门董事长为前思科大中华区总裁杜家滨。
郭台铭的转型思路已非常清晰,不过近期接连发生的员工非正常死亡事件,似乎在提示富士康的转型必须再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