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崛起 巡逻 市场 可怕的市场崛起(上)



  我第一次意识到全球两大市场被死死地捆绑在一起,是在2007年3月初。

  在那之前的一周,全球股市遭遇了“上海意外”的洗礼:上证综指暴跌9%,令当日全球股市陷入动荡。当天下午的华尔街,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在几秒钟内下跌2%。市场此前经历了很长一段有违常理的冷静期,这一时期成为了过去。

  我在英国《金融时报》的纽约编辑室中目睹了这一切,并试图弄清楚其中的含义。随后股票再度回升,但人们仍然紧张不安。外汇市场也陷入了动荡。我查看了一下彭博终端——这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神经性反应。一个屏幕上显示出美国主要股指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的分时图。随后我又调出了日元兑美元汇率的分时图。一开始我还以为自己输入有误——因为这张图表和标普指数的走势图完全一样。

  若不是因为这是个非常凶险的征兆,我或许会觉得它挺有意思。随着时间慢慢推移,进入了下一个交易日,我们在新闻编辑室里的所有人,看着这两张图表在屏幕上逶迤前行。每当标普指数上涨时,美元就对日元升值,反之亦然。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种关联性有些反常。在“上海意外”发生之前的许多年里,日元汇率的走势完全独立于标普指数。它们是全球流动性最强的两个市场,在历史上这两个市场中的交易者也截然不同,而且人们可以出于很多完全不相干的原因兑入或兑出日元(为贸易或旅游之需)、买进或卖出美国股票(这要拜美国企业界传出的最新消息所赐)。但“上海意外”发生之后,统计学家们指出,日元汇率40%的变动,都可以由标普指数的变动来解释,反之亦然。这有什么影响吗?其影响大概会超出你的想象。这两个指标应该毫无相同之处,意味着两个市场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定价。然而,正相反,这两个相互纠缠的市场受到了同一批投资者的驱动,使用的是同一批投机资金。

 龙之崛起 巡逻 市场 可怕的市场崛起(上)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上海意外”标志着至少近80年来最严重全球金融危机的开端,并导致全球经济在2009年直线回落——有据可查的最名副其实的全球经济危机。未得到有效定价的市场,在这一可怕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货币汇率在投机活动作用下上涨或下跌,就会使全球贸易条件受到扭曲。如果汇率导致一国商品的价格过于低廉或昂贵,政府对于本国经济的控制就会受到影响。过高的油价可能导致全世界陷入衰退。极端的食品价格意味着数百万人会挨饿。涌入新兴市场的资金推高了通胀率,也影响了这些经济体的稳定性,而如今全世界都在依赖新兴市场的增长。如果信贷价格一会儿变得过于低廉,一会儿又变得过于昂贵,那么经济繁荣就不可持续,随之而来的将是泡沫的破灭。

  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当所有市场都一致变动时,风险管理便不可能实现。由于无处避险,一旦市场同时崩盘,所有人的养老计划都会遭受打击。在2008年10月的一周之内,全球退休基金资产就缩水了20%左右。

  这种大灾难本该将投机活动从金融体系中彻底清除出去,并维持一代人之久。但到了2009年底,当我开始考虑撰写这本书时,高风险资产已出现了强劲复苏,各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甚至比2007年初时还要紧密。我们再一次难以区分美元走势和美国股市的图表。大宗商品价格和信贷价格之间的关联性紧密到了反常的程度。自那以后,这种令人生畏的对称性有所削弱,但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希腊债务危机——这又指向了金融市场中其它明显的缺陷。

  其次,2007-2009年的金融灾难,并未根除任何导致市场变得相互纠缠、过度膨胀并危及全球经济的根本因素。这并不是说,又一轮同步生成的泡沫,必定紧跟着又一次崩盘。但这的确意味着,这样的情况还是很可能发生。

  与许多金融评论员同行一样,我也有过试图实时解析最新发生的事件这种令人殚精竭虑的经历,每天对着摄像机,设法为FT.com的视频观众奉上一段两分钟长的“短线观点”。如此日复一日地大胆公开阐明自己的观点,至少有一点好处:每当你犯了错,你很快就会知道(FT.com的读者并不惮于直抒己见)。在各种反馈中,有许多市场人士试图揪出错误之处,但在一片嘈杂中,也有一些反复出现的主题开始脱颖而出。这些并不都是时政话题。于是我尝试着撰写了一本书,试图就导致市场严重失灵的根源提供一种“短线观点”。

  投资泡沫的根源在于人类的心理,因此它们不可避免地会时不时地形成。贪婪与恐惧的相互作用,乃是驱动市场的因素。当贪婪压倒恐惧——每一代人中至少会有一次这样的情形——就会形成非理性泡沫。而当钟摆重新摆向恐惧,泡沫就会破裂,引发崩盘。

  历史提供了不少这样的例子,最早至少可以追溯至17世纪,在当时的“郁金香热”(Tulip Mania)中,一些荷兰商人拿出毕生积蓄,就只为购买一个郁金香球茎。接着发生了英格兰的“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和与之相关的法国“密西西比泡沫”(Mississippi Bubble),投资者争先恐后出资支持新大陆的探矿热潮。随后是运河泡沫。维多利亚时代则出现过美国铁路股泡沫;在上世纪20年代,受激动人心的汽车研发新技术的刺激,形成了一轮美国股市泡沫。

  但近几十年来,泡沫越来越密集。1980年的黄金泡沫破裂;1982年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债务遭遇了相同命运,1994年又重蹈覆辙;1990年日本股市见顶后崩盘;不久后斯堪的纳维亚银行股走上同样的道路;1997年“亚洲虎”经济体的股市跌回现实;2000年随着网站经济垮台,互联网泡沫破裂。

  有些人说,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从1950年到2000年期间,世人目睹了德国和日本的复兴、冷战的和平结束以及新兴市场的崛起——这些事件在1950年看来似乎都不可能发生——与此同时,年轻人炒股,越来越多的人炒股。或许,世纪末的泡沫,不过是一去不复返的黄金时代结束后留下的泡沫。但从此以后,这种局面一发而不可收拾。继2006年开始破裂的美国房价泡沫和抵押支持证券泡沫之后,紧接着是2007年破裂的中国股市泡沫。2008年一连串泡沫相继破裂:石油、工业金属、粮食、拉美股市、俄罗斯股市、印度股市,以及从英镑、巴西里尔到澳元等多种货币。

  而随后,2009年上演了历史上最为迅猛的反弹。

  来自“现实世界”的信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了这种现象。为什么市场变得更容易形成泡沫?时髦的做法是将其归咎于贪婪。但这种说法毫无意义;它的意思是:全世界的人突然都变得比以往更加贪婪。的确,贪婪是人类固有的天性。不过,更准确的解释是,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投资者在决策中已抛开了恐惧。贪婪不再受到恐惧的节制,投资者因此变得过分自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2896.html

更多阅读

龙之崛起怎么造城门 大寺庙怎么得的木匠

龙之崛起怎么造城门——简介其实很简单,但很多新手不会,就简单说一下龙之崛起怎么造城门——工具/原料电脑一台鼠标一只龙之崛起一个龙之崛起怎么造城门——方法/步骤龙之崛起怎么造城门

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 工业品企业的战略素养(上)

工业品企业的战略制定,经常会出现“一大一小”的极端局面。高瞻远瞩的工业品企业,开始自觉地从国际化经营视觉,打量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遇,战略与产业形影相随。而患上营销近视症的工业品企业,则紧盯对手的一举一动,战略的远见被战术

龙之崛起 巡逻 市场 可怕的市场崛起(上)

  我第一次意识到全球两大市场被死死地捆绑在一起,是在2007年3月初。  在那之前的一周,全球股市遭遇了“上海意外”的洗礼:上证综指暴跌9%,令当日全球股市陷入动荡。当天下午的华尔街,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

声明:《龙之崛起 巡逻 市场 可怕的市场崛起(上)》为网友拖沓囍天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