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程序员王钰在王府井图书大厦买了一本惊险小说,价格18块钱。王钰脑中浮现出一笔“糊涂账”,有多少商家把这18块钱“瓜分”了?书店、出版社、印刷厂、作者……这就是所谓的图书产业链。如果把这本书变成电子书,产业链又有什么不同呢?在数字出版业中,把上游阅读和下游终端打通,省略了很多中间环节,也就少了很多利益分配的环节。 在中国,绝大部分阅读者并没有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大多数和王钰一样爱好阅读的人们可能还是会选择购买实体书,而不是去购买一本几乎和上网本价位差不多的“电子书”,“奢侈”的阅读终端已经把阅读成本拉高,相当于实体书标价三分之一价格的电子内容也就不那么划算了。 不可否认,互联网的出现让图书出版行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2月底,亚马逊生态系统中已有45万字的图书,其图书数量每天以1000部的速度增加,亚马逊数字图书销售已经占据了美国图书市场的90%。 一时间,互联网背景下的出版行业涌入许多玩家,他们或无奈屈从或积极拥抱图书内容数字化的趋势。运营商阵营中,中国移动率先发力,已经在杭州建立了数字移动基地,着力打造中国数字平台;在众多的电子书参与者中,汉王以终端切入,联合上游出版商解决版权问题;盛大从整合内容平台输出解决方案起步,结合终端全方位布局;2010年3月23日,方正集团旗下番薯网发布了首个中文图书全文搜索引擎,提供中文图书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平台、全媒体发布系统的综合性网络服务,包括汉王、易博士在内的终端持有者可以在番薯网进行搜索、阅读和购买。 重夺主导权
![数字出版专业 数字出版谁唱主角(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2115720025940.jpeg)
传统阅读商机尽失了吗? 第三极书局,北京中关村西路干道旁地标式建筑物,它的北面是北京大学校区,往南不远处就是新浪和爱国者总部,与新华书店系统下最大的书城中关村图书大厦仅一条马路之隔。如今,第三极书局大楼仍在,然而这家被无数投资者看好、中国最大规模的民营书店已经黯然离去,伴随着第三极的倒掉,海淀区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基地在短暂的辉煌之后悄然谢幕。现在,第三极书局大楼各个楼层已按照商业地产分别出售。 第三极输给了自己。第三极书局2006年7月开业时,就打出了85折广告,掀起了与中关村图书大厦的折扣战,而后者是国营企业。4个月后,第三极图书折扣降至8折,三年间吃掉了第三极书局近5000万的利润。扣掉房租、水电和人力成本,书商只能拿到3到5个点的利润。 传统书店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微利行业。 有评论说,民营终端渠道的困境并不表明民营出版的艰难,相反,当当网畅销榜几乎每个时段的前10名都有超过一半是民营出版商的作品。出版方与销售方是天然的对弈,在这一方面,催帐也并不手软。第三极书局总经理曾在采访中表示,在他看来,当当、卓越的电子商务模式过时了,王府井、中关村图书大厦的大而全的模式已无法复制。第三极要做的是在传统零售业和互联网之间找一条融合的渠道。 出版行业也正面临新的抉择。 相对于传统出版机构的分散式布局,数字出版产业集中度很高。据悉,当前五大电子书出版商已经占据了全国电子书市场90%以上的份额,拥有数百万的图书资源,具有极强的消费主导性。传统的数字出版行业是个分散的产业,而这些真正掌握着大量优质资源的出版机构在面对数字图书这种全新的产品形态时不免困惑:一是如何保证图书产品在互联网上流传的安全性,二是销售渠道在哪,如何形成新的赢利模式? “发展数字出版首先解决数字传播渠道的问题,从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看,大平台解决的是流通问题,我国有500多家出版社,每年生产27万册图书,内容资源非常丰富,关键是打通各种数字流通渠道。另外,平台服务方式是重要的商业模式,平台服务是整个数字出版产业链重要环节是枢纽桥梁,解决海量的信息,怎么样让人们快速找到有关信息,只有快速找到对读者有用的信息,才能成功,我们希望番薯网与更多的出版企业和相关技术企业合作,创立更加开放,互利互赢的合作机制。”新闻出版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副司长季守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