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京辉:从创艺到立业(2)



  孟京辉喜欢这种先锋实验(人们通常称之为“看不懂”)的姿态。他从不怕观众们看不懂,一心要打破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常态。毕业后,1993年,孟京辉到中央实验话剧院排演的第一部戏《思凡》,“是第一个可以算作‘创艺’的作品”。他把中国明朝的一对尼姑和尚的怀春故事,与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嫁接到一起。灵动的舞台,滑稽模仿,和现实有关的时事政治隐喻,夸张的表演又带着一点抒情的诗意。“新鲜!”孟京辉说,“周围从来没有这样的戏。”

  《思凡》一共演出20场,几乎场场爆满,但这部戏几乎没什么票房。7000元的成本,由话剧院来承担,孟京辉也没有任何票房的压力。他后来对我说,北京人那时还根本没有买票的习惯(上海已经慢慢出现),来看戏的人,大多是赠票。但《思凡》的上座率已经证明,孟京辉的戏,不会缺少观众。

  票房!票房!

  孟京辉的戏剧工作室在鼓楼附近一个僻静的胡同。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根本无法把那个简陋的阁楼,和他在舞台上经常呈现的效果联系起来。那里看上去像一个临时建筑物,是国家话剧院的一部分。每次从旁边的小石梯出来,孟京辉总会在身后提醒:“小心!第一步梯子有点高!”

  和如今大多数年轻导演相比,孟京辉的第一步要走得高一些。中国现在的话剧舞台,许多活跃者并非专业出身,他们大多由资深话剧迷演变而来。热爱戏剧的年轻人把兴趣爱好,变成一种职业。他们成立自己的话剧工作室,但却并不属于任何一家国营剧院。对他们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财务上的紧张。但对体制内的孟京辉来说,之前这并不是问题,直到他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后,他得保证有足够的票房收入至少能让工作室收支平衡,坚持下8202;去。

  孟京辉在票房上的尝试,起初有点瞎胡闹的性质。《思凡》上演时,票价定位5元到10元之间。看到观众很多,他把紧接着排演的《阳台》,定价为30元。“当时就是故意的。”他说,“搞什么商业化。”但事实上根本没什么人买票入场。

  1998年,孟京辉从日本观摩一年回国。日本给了他一种震撼。“我感觉需要和更多人交流,这样我就不能再任性、任意。”孟京辉说,“我必须和所有人接触。现在我的先锋是走向人民。”而走向人民,至少从字面上来看,意味着需要有更多的人走进剧场。

  回国后排演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是孟京辉第二个具有“创艺”性质的代表作。“和《思凡》不一样,《思凡》还小情小调,而《无政府》已有点大抒情大写意的东西,里面有大力量,在当时中国也是没有的。”他说。

  这部戏以80元的票价创下中国剧场新高。但一切似乎还没发生任何改变:空前的上座率,票房却不高。

  孟京辉觉得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但直到今天他也说不出具体的原因。他说那时没有人知道如何去卖票。在此之前,他所有的戏基本都由国家投资。某种角度看,所有人都还没有面临真正的票房压力。他只是有这个欲望,但从未努力去实现。直到1999年,《恋爱的犀牛》上8202;演。

  这部戏由一个朋友投资,他的妻子廖一梅写了剧本。他们决定自己来运作这部戏。轮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死存亡时,票房一下就活了。“真是奇怪,突然间就开始买票了!”孟京辉说,“那真是排队买票,我们还有照片呢。从电影院门口一下就排到那个门口,一百多米的8202;队。”

  这可能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次没有任何征兆的票房奇迹。在随后十年中,孟京辉的工作室曾经遇到过许多挫折:他拍的电影票房惨败,非典,等等。但每一次困难来临,只要再次祭起《恋爱的犀牛》,他们就又活了过来。

  以剧场立业

  蜂巢剧场350个座位,通常上座率是70%。这里每年大约有270场话剧上演,其中一半是孟京辉戏剧工作室自己制作的戏。而另一半,他们出租场地给其他话剧。一场的租金是8000元。有时候,孟京辉会邀请一些国外剧团免费到蜂巢剧8202;场。

  在北京众多民营剧场中,蜂巢剧场也许是经营得最好的一个。2008年5月,孟京辉“脑门一热”,决定搞一个自己的剧场。这个想法,部分源自孟京辉渴望表达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孟京辉看好剧场在中国的“钱”景。他是北京第一个建立如此大规模民营剧场的人。今天,北京大约有超过10家民营剧场。这个数字在短短两年内突然爆发。但孟京辉说:“不怕多,只怕死得更快。”

  北京第一家死掉的民营剧场,是中戏附近的“北剧场”。它在2005年迫于资金压力关闭。许多人认为,凭个人之力去经营一家小剧场,无异于寻死。

  在国外,靠商业运作赢利的一般是大剧场。而大多数得以生存的小剧场,往往被确定为非营利机构。他们依赖三分之一的政府投入、三分之一的民间基金资助,再加上三分之一的票房。但在中国,寻求政府和基金会帮助的可能性极8202;低。

  蜂巢剧场获得了一部分政府投资,但更多来源于孟京辉的个人魅力。一个朋友投资占掉一部分股份。他们把东直门那个快要倒闭的电影院租下来,重新花500万打造一新。他还聘请了一名职业经理人管理剧场。在工作室内部,孟京辉把戏剧创作和剧场经营划为严格区分的两个部门,剧场单独核算。

  “你不怕它死掉么?”我问他。

  “不怕。一个剧场最重要的是内容。你到底卖什么货?”他说,“你得有自己的风格──无论什么风格。”

  蜂巢剧场处于孟京辉──他是这里的艺术总监──的绝对控制下。他要审查在这里上演的每一部话剧。他不喜欢的,或者他认为不符合蜂巢风格的话剧,一概挡之门外。这种风格,更多程度上就是孟京辉自己的导演风格:“介入社会和诗意共同进行”。他喜欢那些在导演手法上具有丰富的舞台想象力,创作张扬,个性强烈的作品。

  《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曾被认为是介入社会之作。对时事的讽刺,对社会部分人群的同情。但它引来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论。喜欢的,把它吹上天;不喜欢的,讽刺这部戏和大多数搞笑话剧没什么区别。

 孟京辉:从创艺到立业(2)
  而诗意──在孟京辉的个人作品中,当数《恋爱的犀牛》。2008年,蜂巢剧场第一次演出的那天,孟京辉把这部戏作为镇馆之宝重新搬上舞台。打扮时髦的年轻人,从三楼排队排到一楼的卡拉OK大厅。我等了一个小时才进场。“它一直就是我们的救命草。”孟京辉说,“没有钱的时候,我们就演它。”

  他的妻子廖一梅在1999年写了这部戏。它和所有写实主义的话剧都不一样,和孟京辉之前的话剧也不同。“我希望语言能像箭一样,我能听见它摩擦空气的声音。”廖一梅对我说,“戏剧的语言不能是僵死的大白话,不能家长里短。这里没有情节,没有故事。这些都不重要。”

  以《恋爱的犀牛》为龙头产品的蜂巢剧场,每年能吸引大约15万固定的观众。这些人的购买力和消费取向非常雷同,清晰可见。但是,他们依然吸引不了投资者。两年来,蜂巢剧场一直对外招商冠名权,但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被孟京辉打动。有一些企业试图投资孟京辉的戏剧,他们想在剧里打广告,完了还想收回更多的利润。“他们的脑筋都不是文化脑筋。”孟京辉气愤地说,“那我艺术是帮他们赚钱8202;了?”

  “我想做一个艺术的东西,我们所有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赚钱,只要到最后能够持平就不错了。”他接着说,“我没有见更多的投资商。”

  但相对于大多数还默默无闻的戏剧导演来说,孟京辉已有足够傲人的经历和平台,去赢得更多和钱有关的资源。除了偶尔有一两部戏他自己掏钱之外,他大多数戏的成本来自多个渠道(《琥珀》来自国家话剧院、香港和新加坡三个投资方)。当他在去年把德国导演法斯宾德的电影《爱比死更冷》改编成话剧时,他找到了歌德学院。

  但那样的机会并不多。在中国话剧导演的商业谱系里,如果连孟京辉都觉得自己申请基金会资助的渠道太少,那其他导演,或者其他小剧场经营者也许更为无力。“他们特别危险。”孟京辉说,“中国的小剧场,现在全凭自己,全凭票房,全凭这种简单的管理。太危险了。”

  无论孟京辉多么不在乎观众,但票房仍然是重要的。在蜂巢剧场,每当一部新戏上演,孟京辉都会和现场观众做一个互动问答。但有时候,他也喜欢默默的观察。当剧场的灯光黑下来,孟京辉站在观众席最后一排。“我喜欢看他们的脸,年轻的脸。一对对情侣,眼睛里洋溢着对未来的希望。”他停下来,考虑了一会说,“我就为那么一群虚无的形象,导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3461.html

更多阅读

人大附中学子成长路:从“数学天才”到“金融英才”

20年辉煌之路:从“数学天才”到“金融英才”发布日期:2010-05-0719:30:22  IDG资本创始合伙人杨锐(图片来源:凤凰网财经)杨锐,1986-1991年就读于人大附中第二届数学实验班。随后考取北京大学化学系。1996年北大本科(含一年军训)毕业后

海涛法师:从个人安乐到宇宙责任

海涛法师:从个人安乐到宇宙责任采访整理/张素闻 (2007年9月采访于广州光孝寺菩提甘露坊)海涛法师1959年出生在台湾高雄一个传统的宗教家庭中,俗名黄荣享,生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父辈家境殷实,福报深厚,自小就享受安乐与富足的家庭生活。黄

孟京辉的实验话剧风格 孟京辉话剧特点

摘要:孟京辉的戏剧对于现今的中国话剧界来说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也许显得怪诞,狂傲。但必须看到的是在电影、电视等媒介融入百姓生活、中国话剧处于没落的边缘时,是他的先锋剧延续着话剧在中国的生命,并且逐渐走向正轨。作为一个先锋剧导

周采芹:从“中国娃娃”到“贾母”的传奇人生_真水无香

上世纪50年代初,一个年轻美丽的中国少女,带着满满的行囊,独自踏上了前往伦敦的旅途,开始了她人生中的奇遇。美丽聪慧,高贵典雅的她是英国同学眼中的“东方公主”,西方观众眼中的中国娃娃,她如一朵娇艳的牡丹绽放在戏剧舞台上,似一汪清泉流淌

声明:《孟京辉:从创艺到立业(2)》为网友壮哉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