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那道只差10分钟就能开启的“制度校门”,阻断了9条幼小的生命。痛惜中,我想起曾亲历的一个美国法律强制保护中国少年的实例。 去年3月,中国心理学会假南京开会。正在美国读心理学博士的北京师范大学王建平教授受邀赴宁,身兼翻译,又做专家主持。3月14日,一个越洋电话传来在美读高中的儿子的求救声:“妈,我闯祸了!你回国的事,我跟美国同学讲了,他家长向警察局举报,我现在不能回家,被指定安置在另一社区……”此次回国参会不过十来天,她预先已向房东讲明,不曾想儿子“祸从口出”。心理学家的本能驱使她瞬间镇定,调整语气,先对儿子一番安抚,让16岁的他坚信,妈妈有足够的能力化解这场危机。 结束通话,她迅速上网查询美国未成年监护的有关法律: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得脱离监护人单独居住,如监护人监管不当或不力,可指定机构或人员代为抚养,并剥夺监护人的监护权,甚至追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看到这里,她倒吸一口凉气,没容她定定神,手机又响了。这回是美国社区管理员的电话:要求她在3月17日前回美接受调查,否则,将以虐待罪起诉……她恳求,说这边的会很重要,一时赶不回,可对方不容置疑:“记住,任何情况下,孩子的安全最重要!”“理屈词穷”的她无言以对,陷入两难之中。会议主办方闻讯,“命令”她停止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返回美国。可既定的工作怎么办?她满心歉疚。“美国人说得对,任何工作都没有你儿子的安全重要!”会议承办方、南京脑科医院副院长张宁教授也下了“逐客令。”
![婆婆护犊子 像美国人那样“护犊子”](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2121943181976.jpeg)
送走王教授,张宁对我说:美国对未成年人保护是“法律假设”,即假设他们不具备独立思考和生存的能力,是弱势群体,需要保护,尤其是监护人的保护。这则故事我曾讲给不止一个人听,听者大多不以为然,笑美国人小题大做。可如今面对南平之痛,想象那天在寒风中缩成一堆,守门待“时”的孩子,我想问,有人为孩子的冷暖和安全做过“法律假设”吗?在学生安全处处“留白”的现实环境中,谁能让“永远别让你的孩子离开监护人的视线”这句话,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