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混编”机构的构想双方都很赞同。蔡清彦博士认为,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潜力巨大,他明确提出“闽台一体,不分主客”的主张,强调当前闽台应加强LCD、LED两大产业的互补性合作,共同把握合作发展的先机。他与李川彼此商定,双方共同设立混合委员会,实行双主席制,委员人数对等。并在两地互设办事处,办事处人员实行混合办公模式,共同推动两地高科技产业的合作与交流。
蔡清彦返台之后,随即挑选岛内十几位LED的优秀专家准备与福建对接,而福建则计划依托中科院物构所(所址在福州)的研发力量进行承接。 李川告知本刊记者,“现在岛内也有对科技外移的担心,我觉得这是一种短视,因为这些年大陆的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两岸间距离逐步缩小,有些方面大陆远远超过了台湾,比如我们厦门大学研究的传染病疫苗等等。所以,两岸的科技合作,是‘水涨船高’的态势,‘混编’机构的运行进入轨道之后,能够实现双方的先行先试、同行共试,成果共享,这种合作模式,在全国也是创新。” 把基地做大成阵地 随着台湾高科技产业的进一步西移和福建的承接,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将研发机构落户福建,如中华映管早期只是将生产体系的“加工、生产功能”移到福建,而近年来,其在福建的研发团队逐渐本土化,约有七成的科技人员是来自福建等地的大学毕业生。这表明,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已由资源领域深入到技术领域。 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两年前在泉州惠安举行奠基仪式。那天,在场的人见证了长照光伏、智尊科技、恩帝科技等5家台资项目入驻的隆重场景。按设计者的规划,该基地将引进高科技企业150家以上,引外资20亿美元,预计年产值可达300亿元。“这样的基地对闽台高科技产业的合作和对接起到了孵化和催化的作用,除此之外,类似的我们还有福州高科技产业合作基地等8个。”为此,李川还特别强调说,“此举还具有聚群效应。” 这样的效应在厦门同样明显。目前,在这座海滨花园城市,已经建立了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成为台商高科技产业密集地区。 几年来,厦门市承接台湾光电、软件、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技术转移,尤其在光电领域,全球知名的台湾四大光电龙头企业已有三家选择落户厦门,使厦门成为台资光电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同时,厦门市还搭建厦门软件园产业基地、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闽台(厦门)花卉高科技园、海峡两岸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等科技平台。 厦门—台北科技产业联盟在厦门也大有作为。该联盟设在厦门的秘书处已经成为台湾电脑商业公会进入大陆的“绿色通道”,目前加盟厦门—台北科技产业联盟的台湾电脑商业公会,已经涵盖了全台湾近半数的电脑商业公会、上万家会员企业,对两岸科技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对此,李川还告知本刊记者,“这样的基地不仅建在福建,也可建在台湾。去年11月,台湾经济部就依托工商总会来闽招商,他们也希望我们的一些科技项目能够落户台湾,在岛内同样有孵化效应。” 不过,福建不仅有这样基地的孵化,还有许多阵地的催化,力促科技对接开花结果。该省每年在厦门举办的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和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福州举行的海峡两岸投资贸易洽谈会,已经成为两岸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阵地。 与此同时,李川还要求当地的海西研究院、海峡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各类专业协会、高校等,都要为闽台高科技产业对接发挥各自的平台作用。他说,“通过两岸高科技项目、机构与人才、知识产权、科技信息等有效对接合作,最终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闽台科技产业合作发展的基本格局。”但李川也坦承,在科技和产业的结合方面,台湾的机制确有独到之处。
产业对接突出“高科技” “产业的对接,并不是单方受益的事情,对接对方的同时,也为自己开创了新的发展空间,放大自己的优势,应用别人的优势,这是产业对接的本质所在。” 李川进一步强调说,“产业对接带动的发展,是一种共同发展的概念,彼此瞄准的目标,不仅仅是闽台两地的市场,应该是全球的市场。” 高科技产业合作的效应最突出地体现在闽台间顺利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转换、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经济效益的优化,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促进合作水平和层次的提升,在合作中互惠互利,使各自优势的生产要素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些年,福建顺应了台湾高科技产业外移的趋势,通过承接台湾转移出的高科技产业形成闽台双方产、学、研一体化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建立经营联盟,达到优势互补、规避劣势、合作共赢,以共同达到高科技产业在市场的竞争优势。 目前福建确立的电子、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其中的电子产业正是与台湾转移出的高科技产业相吻合。李川告知本刊记者,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已经成为福建产业合作的一个重头戏,对于福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此,他作出这样的判断:“闽台两地加强合作,完全有可能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形成相关产业新的集聚优势,建立起在全国各经济区域中的优势产业结构和地理布局。” 事实上,闽台两地一衣带水,福建是台商重要投资区域之一,台商对闽投资的产业选择形成了闽台产业合作的格局,历经多年的分工与合作,闽台产业合作已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方向发展,并形成较强的产业关联度和相对应的产业链。 对此,李川的看法是,高科技产业是关联性强的产业,闽台高科技产业的合作不应仅仅局限于高科技产业领域,而是要充分发挥出其辐射带动和牵引作用,促进上下游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从而辐射更多的产业部门,同时通过产业波及效应的发挥,最终受惠于所有产业,形成较完整的不可分离的区域性合作体系。 破解金融难题 高科技产业是一个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没有雄厚资金作后盾不可能支撑起整个产业的发展壮大。高科技产业又是一个生命周期短的产业,需要不断投入高额的研究制造费。 对此问题,李川对本刊记者介绍说,“国务院支持海西发展的‘意见’中,强调支持闽台金融合作先行先试,这就为探索两岸科技融资提供有效途径,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合作,需要建立有效服务科技创新的专业化融资体系,破解科技融资难的问题。” 他同时认为,金融支持科技的发展,理应成为金融界现在及未来的侧重点之一,因为现在的大趋势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而这种转变要靠科技,所以说,金融业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往这个方向来走。 李川的这种理念得到国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的呼应,年初,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就明确指出,“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将得到更专业的融资支持。” 先前在福建金融界任职的刘明康,今年春节返闽期间,对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解决高科技的高投入问题,李川的视野还不仅仅停留于银行,他认为融资的途径要更多地放在风险投资的领域。他告诉本刊记者,不论在福建还是在台湾,风投机构都非常活跃,他们到处寻找那些成长性好,有前途的科研成果予以转化。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在突破和攻关技术的环节,缺乏资金,而这时较难评估,资金不会轻易投入,致使科技的研发碰到资金的瓶颈。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福建借鉴了台湾的做法,正在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为福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也带动福建资本市场的发展。 福建省出台的高新技术税收抵扣政策,前年和去年全省就分别抵扣了11亿和6亿多。此外,省政府设立额度为6亿的风险投资基金,以此解决两岸高科技产业对接中遇到的资金问题。 对此问题,李川举重若轻,他认为科技研发并非缺钱,而是如何改革体制和机制,如何给金融和科技的合作营造一条路子的问题。 事实如李川所言,对于高科技正成为闽台产业对接主流的时候,两岸高科技的高投入都离不开金融界的有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