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吉利购并沃尔沃轿车公司尘埃落定的时候,相关的讨论也随之而起,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从理性悲观的角度看,似乎都可以找到依据,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不是如何评价这件事,而是要回到汽车行业的发展规律上来。
我没有很多的研究来评判这桩购并案,但是一些历史数据也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当初福特收购捷豹路虎时也曾雄心勃勃。前福特CEO雅克·纳赛尔主持了收购路虎的交易,但是他很快吃到了苦头。1999年,他又花64.5亿美元的巨资收购瑞典的豪华车品牌沃尔沃,给福特带来了巨大的财务负担。紧接着,由于福特探险者存在质量缺陷,福特被迫于2001年在全球召回凡世通轮胎,又耗费30亿美元。这两次巨额投资不但使纳赛尔丢掉了福特总裁的职位,而且也使福特从此陷入了深深的财务深渊,一直到现在还难以恢复。到了10年后的今天,福特以18亿美元把沃尔沃卖给了吉利。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汽车业购并的记录,1987年,克莱斯勒收购了意大利的超级跑车兰博基尼,当时估价为2.5亿美元。克莱斯勒原想借兰博基尼的高性能血统来提升克莱斯勒汽车的品质,但是未能成功,只好于1993年将它出售。最为灾难性的收购是通用汽车对菲亚特的收购。2000年,通用与菲亚特达成协议,计划以24亿美元购入菲亚特汽车控股公司20%的股份。同时这一协议还赋予菲亚特一项权利,就是它有权要求通用到2009年之前购入菲亚特剩余的80%的股份。但是,通用很快就意识到它并不想要已在困境中挣扎的菲亚特,于是2005年只好以赔偿菲亚特20亿美元的代价停止了收购。 多年前,美国著名的汽车咨询师迈尔斯表示,他认为福特根本就不该收购捷豹。如果是这样,我同样对吉利的举动也深感疑惑。这是我能想象的最不合逻辑的买卖:一方面是基于上述的记录,一方面是基于汽车发展本身的市场规律。 如果我们关注到汽车行业发展的规律,就更需要关注的是,为什么沃尔沃轿车业务会被卖掉?而不是吉利为什么购买沃尔沃?仔细查阅资料,让我对于吉利购并沃尔沃不是那么乐观。1992年瑞典人就把不赚钱的沃尔沃轿车业务卖给了福特,但是商用车和零部件业务却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沃尔沃商用车业务仅次于奔驰位居全球第二,而柴油机业务稳居全球第一,两个业务都具有远高于轿车业务的利润。而在今天福特打算出售沃尔沃轿车业务的时候,瑞典人没有买回的打算,更乐见吉利购并了这个业务。 再仔细想想,欧洲一些传统品牌,从劳斯莱斯、宾利、罗孚,到如今的捷豹和路虎,再到今天的沃尔沃,先后被收购或者走向没落,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西方发达国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其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但是我们还需要了解到,当这些传统的汽车制造商把整车卖掉的时候,留下的却是关键部件以及确保盈利的项目,沃尔沃也是如此。 汽车产业是一个技术与创新并重的制造业,因此关键零部件和工业设计就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部分。在这一点上沃尔沃公司把握得很好,它专注于发动机业务,而发动机是汽车和工程机械最关键的部件。因此,我们可以在重型卡车、豪华客车、工程机械等多个领域看到沃尔沃,正是因为其拥有卓越的发动机。然而,这些和吉利的并购没有任何联系。 我们可以再看看福特自身的发展,从它购并欧洲汽车品牌开始的每一次努力以及每一次放弃就可以说明一些事情,而真正让福特保持竞争力的还是福特汽车本身。再看丰田的发展,当丰田发力在发动机上,世界开始知道丰田速度。 我不能确定吉利是否真的知道它得到了什么。虽然吉利已经准备好再投放十几亿美元来壮大沃尔沃的产品线,而且要扩大它在中国以及全球的销售网络,还需要再投资;但吉利是否有足够的资本能力来驱动销售,扭亏为盈的确是一件需要从长计议的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更何况我们还不能仅仅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购并的关键还是要获得在汽车行业发展的核心优势,但是这一点恰恰无法通过购买获得。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专注于关键技术的获取、创新能力的打造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些都需要投入、耐力和对于技术独特的偏好。我们今天缺的不是制造整车,而是关键技术、创新以及设计。如果吉利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钱,吉利可以雇用优秀的人才,再假以时日会取得成果,而这才是获得核心优势的真正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