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元的雄心是把光伏与农业,这两个相去甚远的行业,在通威集团内部整合成两条上下贯通的产业链 刘汉元本不是易于激动的人。谈到多晶硅时例外。 新能源、光伏或者多晶硅,对这位通威集团的董事局主席是有魔力的词汇,他用一连串的排比句描述它们的伟大(他多次用“伟大”这个形容词),雄辩滔滔,间或辅以手势,理想主义的光芒在额头闪烁。 在他漫长的创业史中,多晶硅其实仅占了最新几页篇幅。这位46岁的四川富豪,一直专注于农业,仅在产业链上下游寻猎机会,直到2006年底进入新能源,一下子就像小孩子找到了最喜欢的游戏。 不过,他的热情正遭遇质疑,2010年3月底,通威股份(600438.SH)将多晶硅业务剥离出上市公司,该业务部分资产—永祥股份50%的股权,以2.48亿元转让给了通威集团。有人认为这是通威的新能源战略退缩。 但刘汉元自称这是新一轮发力。按照规划,通威集团未来会靠农业与新能源双轮驱动,在这两条线都将做成产业链。而上市公司退出多晶硅行业,不过是将两条腿从一个裤管中解放出来。 刘出生在四川小城眉山,少有神童之誉,只用了四年半就读完了小学,只用了两年就读完了初中,考入四川省水产学校。1981年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眉山水电局任技术员时,他才15岁。3年后,他从一扇铁门中得到启发,发明“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刘汉元向父母要了500元钱—这几乎是他们家中的全部资产,他用这笔钱修了个64平方米的金属网箱。这个网箱创造了四川历史上单位面积养鱼的最高纪录,刘汉元也赚到了有生以来最多的一笔钱:1950元。 当周围的乡亲几乎家家户户都用网箱养鱼时,刘汉元开始卖鱼饲料,由此打开财富之门。经过20多年发展,通威集团已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水产饲料企业。看起来普通的饲料,他却为保护此技术设立了层层防火墙,核心基料和配方都由设在老家的眉山公司独家生产,一个在分公司工作一辈子的员工,有可能都不知道通威水产料的准确配方。 刘自幼喜欢组装收音机,还喜欢拆各种电器,电风扇、洗衣机、电视机都曾是他的实验品。正是由于对技术的痴迷,让他在行业平均利润不到5%的饲料行业杀出一条新路,也让他选择了多晶硅。
![刘汉元:新能源狂人的“第二条裤管”(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2123726121529.jpeg)
新能源新兵 刘汉元没有搭新能源热的“早班车”。 对晶体硅,他并不陌生,只是早期兴趣来自于半导体元件而非光伏应用。2000年,他差点投资新光硅业。新光硅业是中国第一个立项的年产1000吨多晶硅项目,为当时四川省“一号工程”。刘汉元参与了三轮谈判,去了三次工厂,评估之后还是觉得不行,根据他的测算,13亿-15亿的投资,“几乎永久性无法收回”。当时多晶硅成本与价格都很低,全球光伏市场尚未启动。 但2004年德国光伏市场爆发式增长,使用了400多兆瓦产品,约为当时世界光伏产品消费量的一半,全球市场由此启动。无锡尚德第二年就登陆纽交所,其董事长施正荣成为财富英雄;2007年提前投产的新光硅业也成为“金矿”,2008年就收回投资。 刘汉元内心是否隐藏着一丝遗憾不得而知。这时他意识到,这是一个中国拥有巨大空间和长远机会的行业,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的上游产品,很大程度上与精细化工有关,通威原来的产业与人才基础可以支撑其发展。 2006年12月19日,刘汉元在北京与70岁的多晶硅专家戴自忠结识,由此正式决定杀入新能源。次年5月,通威集团与乐山市政府签署协议,与四川巨星集团联合在乐山建立四川永祥股份,通威拟投资50亿,设计规模为年产1万吨多晶硅。刘汉元决心以速度弥补时间,一期工程1000吨,仅用了1年时间,并创下行业调试时间最短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