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企业的评价,深圳政府的“首功”在于打破僵化体制、机制对于创新行为的障碍,及时建立起扶持创新的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遇到政策“盲区”时,政府适时地制定了相关的“游戏规则”。对于1批国有企业技术骨干“下海”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现象,深圳市政府没有采用简单的行政干预,而是通过政策法规的建设进行引导和调整,及时制定了关于技术入股、技术分红、创业投资等一系列法规,规范了市场秩序,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近10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和实施了50多个有关鼓励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规范性文件,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创新政策体系。 “科技、教育、人才”等问题一直被认为是深圳城市竞争力的“短板”。企业自主创新一方面成为“深圳模式”的特色,也从侧面反映出深圳的尴尬——没有研究型大学和重量级科研机构。因而,城市发展的后劲屡屡受到外界质疑。 深圳市政府一方面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自身研究开发机构困难的局面从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对高新技术企业所需的科技人才从调入、职称、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解决,吸引了大量创新人才。 另一方面,政府牵头与清华大学组建了市校合作的深圳清华研究院,迅速筹建了南方科技大学,吸引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知名院所相继入驻和落户深圳,从根本上提升深圳科研院所的实力。 通过持续努力,深圳政府较为成功地扭转了基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的局面,争取到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数个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深圳,并积极组织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等等,努力使得国家级创新基础能力设施布局深圳。 让众多科研院所赞许的是,深圳市对高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视和支持,远远优于其他城市,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清华大学校长助理、深圳清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冯冠平深有感触:“我在清华大学时一直十分困惑,那里有1批重点实验中心,有1批很好的科研成果,但就是走不出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路子;到了深圳,我感觉豁然开朗,因为清华的科研成果在深圳找到了市场化的路径”。 在入驻深圳的10几年间,深圳清华研究院平均每年有15个科研成果产业化,共孵化企业400多家。通过孵化企业和出售股权,深圳清华研究院的净资产由最初不到1亿元增长到20多亿元,形成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机制。瞄准“二次领跑” 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1993年,当深圳市“产业主动转移”的号角吹响时,其他省市还沉浸在代加工产品带来的经济利益中。确立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深圳市,开始利用特区的优势实现“第一次领跑”。深圳相继出台扶持政策,以帮助企业从加工贸易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科技产业突围,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一大批本土企业开始在创新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带动深圳步入经济高速发展期。 然而,在经历10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今天的深圳早已接受一个事实:上世纪90年代由“政策红利”带动的区域创新优势已经成为历史。 “目前,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又到了1个关键时期,政策效应衰减,基础支撑不足,市场竞争加剧”,2008年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后,深圳市相关领导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表态,如何发展“1批有重要影响的产业”是推动深圳下一步转型成功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穆荣平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表示,“创新型城市意味着1种方法和路径,而不是经济规模和总量,深圳未来发展必须忍受经济规模总量下降的阵痛,将有限的资源向重点产业、企业集中,比如民营高科技企业、处在创业期的创新型产业”,他强调,“什么都想做”会伤害深圳过去30年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成果,从而扼杀了深圳的活力。
“其实深圳的产业结构一直在调整,但与其他城市不同,深圳在更高层次上的需求更迫切。因为深圳的人均GDP已接近1.4万美元了,这在整个珠三角地区,甚至就全国而言都是一个标杆数字,未来产业必须更高端发展,这也是在为全国其他城市探路”,深圳大学中国特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教授认为。 2010年2月11日,深圳市3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布会上,常务副市长许勤宣布,生物、新能源、互联网3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深圳的支柱产业。 袁易明认为:“生物、新能源、互联网3大产业的附加值都比较高,是未来需求很强的产业,在深圳面临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对于改变原来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模式,必定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在许勤看来,3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台可谓是水到渠成。对于全国“热捧”的这3大产业,深圳市在产业规模、产业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在上述产业领域,深圳都拥有一些行业领先的企业,在行业内都处于龙头地位,同时,一大批中小企业也正在迅速成长。从产业本身来说,3大产业都是方兴未艾,未来的增长空间巨大,将会成为提升深圳城市竞争力、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然而,全国已有不少省份都把生物、新能源、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未来发展重点,深圳发展这些产业会不会产生重复建设、产品同质化现象?许勤强调:“深圳在这3大产业的发展规划上,并不是要搞全面开花,而是更多集中在深圳有基础、产业有空间、未来实现产业目标更有可能的领域,有重点地引入,构建有深圳特色的产业”。 近期,深圳打造互联网支柱产业战略已初现端倪。2009年9月20日,马云来到深圳;2010年2月1日,李彦宏也来了;2010年3月28日,已永久落户深圳的中国IT领袖峰会第二次会议召开,互联网巨头、创业投资巨头齐聚深圳。以腾讯为基础打造的深圳市互联网支柱产业雏形已经开始显现。 按照许勤的期望,未来7年,深圳将通过规划部署、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政府资金以及社会资金的共同投入,迅速壮大3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带动深圳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他表示,目前,市政府已经专门设立了生物、新能源、互联网3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2009-2015年,投入105亿元财政资金,来支持3大产业迅速形成规模。预计到2015年3大产业将形成6500亿元的规模。 “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不仅仅是深圳的事,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步骤”,许勤一语道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战略意图。 实际上,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深圳近两年推进创新城市建设工作的可喜成效,已对其他城市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刘艳荣对记者表示,“我认为深圳的一些经验具有普适性,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和借鉴。首先是自上到下凝聚了创新共识,力量能拧成一股绳。再者是健全了创新体系,改善了创新环境,而且广聚了创新资源。在此基础上深圳大力实施了产业创新,并根据自身优势选择了适合的产业路径。应该说,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城市如何迅速有效地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大有裨益”。 相关链接 “337调查”是指ITC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简称“337条款”),对不公平的进口行为进行调查,并采取制裁措施的做法。在实践中,“337调查”主要针对进口产品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