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氏兄弟 大商传奇荣氏兄弟之得道多助(2)



 中国人一向信谣传谣,造谣不犯王法,却威力无比,可以使一个人身败名裂,更可让一家企业破产!谣言传得人心惶惶,当地面馆、点心店都不敢买保兴的面粉,宁愿多花钱去买质次价高的土制面粉。

  无人问津,保兴面粉严重积压。苦苦经营了一年,虽未亏空,也无盈利。保兴只得暂时停机。

  年底,荣德生到苏州汇报保兴经营情况。听完汇报,朱仲甫说:“德生,我已决定重回广东任职,粉厂的股份就只能转让了。如果保兴办不下去,你仍可到广东帮我做事。”

  这句话真似五雷轰顶,一下子把德生打懵了,他呐呐地说:“朱世丈,粉厂现在虽然有困难,但只要坚持办下去,打开销路,将来必定会好转的。” 但老朱微笑不语,小荣知道他主意已定,再说也无用了。

  小荣立即赴上海找哥哥商量,面对重重困难,荣氏兄弟没有气馁,多方筹资买下朱的股份,增股到2.4万两,并将厂子股本扩大到了5万,这样他们占了近半数,成为最大的股东,保兴也正式改名为茂新面粉厂。

  反复思虑后,荣氏兄弟认识到:无锡当地每天面粉消费也不过一二百包,即使没有谣言,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必须另寻销路。荣宗敬让弟弟马上回无锡掌握生产,销路自己来想办法。

  一天,荣宗敬在青莲阁茶楼巧遇无锡老乡王禹卿。王禹卿十四岁到上海当学徒,现在恒来油麻店跑业务,专门负责北方销售。这个人嘴能说,腿能跑,是恒来的台柱子。刚一坐下,荣宗敬就发现他脚上穿着白鞋,原来,他的母亲刚刚过世。

  “禹卿老弟,你身戴重孝,难道刚刚奔丧回来?”

  “我是想回去,但家父不让,寄给我一双白鞋,一副束腰,来信叮嘱:‘不能在上海成就事业,母丧不必归来,就是余老死之年,也不要回青祁。’事业无成,小弟愧为男儿呵!” “老弟也不必太伤感。”荣宗敬一边安慰着,一边思忖:“此人有才有志,不可小觑!”

  一阵沉默后,见荣老大气色不大好,王禹卿便问:“宗先生,有什么事不顺心吗?”这一问就轮到荣宗敬叹气了:“唉!茂新的面粉积压了近2万包,销不出去,我能不愁吗?”

  对茂新的事王禹卿早有耳闻,也顺便做过市场调查,因此他建议道:“南方食米、北方吃面;销粉如果局限于江南,当然打不开局面。如能北上山东,打开华北乃至东三省市场,不要说日产300包,就是3000包也不愁销!”

  荣氏兄弟一向在南方闯世界,对北方一无所知,因此,王禹卿的话给荣宗敬很大震撼。荣宗敬一向心高胆大,办事果断。他非常认同王禹卿的看法,也非常欣赏此人的才干,马上决定重金将此人招至麾下。

  他抬起头,注视着王禹卿白净的面孔,突然问道:“王先生,你现在月薪多少?” “3块银洋。”王禹卿不好意思地说。 “我给你12元,到我这里干吧!”薪水一下子翻四倍,王禹卿禁不住心跳了。荣宗敬是做大事的人,见王禹卿犹豫,他继续加码:“只要你过来,销售面粉佣金惯例为2%,我给10%,这笔钱全凭你调度。”

  这哪里是招聘,简直就是重金收买呀!这样慷慨的条件,小王哪经得起诱惑,马上答应辞职!

 荣氏兄弟 大商传奇荣氏兄弟之得道多助(2)
  受命之后,王禹卿立即就奔赴烟台,仅一个月,就把茂新几万包积粉全部售罄。茂新面粉厂脚跟站稳了,王禹卿也成了荣氏兄弟麾下的股肱之才。

  识才

  江南有句俗话:江阴强盗无锡贼。充满了冒险精神的荣宗敬,综合了“强盗”和“贼”的两大商业特性,他的志向是既做“面粉大王”,又做“棉纱大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荣氏兄弟的茂新、福新面粉厂年产量达到800万包,面粉袋供应成为大问题。1916年,荣氏兄弟着手在申新添设织机,安装布机,织制袋布。据估计,在大战期间,申新仅从织造粉袋上就赚得了3个厂。

  1919年,荣氏兄弟集资150万,在老家无锡筹办3万锭的申新三厂。申新三厂横跨无锡的梁清溪河两岸,南通太湖,北邻运河,离铁路线很近,位置很好,设备精良,鼎盛时工人6000人、职员120多人。申新系统许多管理制度的创新,都由此厂试验。

  在申三主持这些试验的,既不是荣宗敬,也不是荣德生,而是他们花了30元月薪聘请的总管薛明剑。薛明剑前额宽广,下巴瘦削,双目秀美而有神气。荣德生招聘薛明剑的动机,源于一个偶然的诉讼事件。

  1918年,无锡筹建县立公共体育场,县知事杨梦龄委任薛明剑为筹备主任。小薛选定了西门外大仓建厂,认认真真地干起来了,不料却遭到了周边绅商的激烈反对,其中最主要的一位就是荣德生的妹夫项某。双方争执不下,事情闹僵后,项某就请荣德生出来调解,不料薛明剑却一点情面也不给,不畏权势,据理力争,使反对者以完全失败告终。

  荣德生虽然丢了面子,却认识了一位干才。不久,荣德生郑重邀请薛担任申新三厂总管。事情定下后,起身告辞时,荣德生不经意地又问了一句:“薛先生,你还没有问过我月薪呢。”

  “那就问一声吧。”薛明剑笑着说。

  “每月津贴30元。”

  “我同意。”

  “你原来的薪水每月超过100元,我给你30元,不嫌菲薄吗?”荣德生心想:此人不想多赚钱,能做生意吗?在一瞬间,他聘用薛的决心几乎要动摇了。

  “德先生,我投身实业界,是为了求得新学问。求学是要出学费的,您不要我缴学费,还给一份津贴,已属非分,怎么还会有菲薄之念呢!”

  荣宗敬听到此事后对弟弟说:“你30块钱请了个总管,这个人不是个呆子,就是个大聪明人!”

  1920年,薛明剑大部分时间是在上海申新一、二厂实习,有时也返回无锡督造厂房,指导装机。他自谓:“虚心当学徒,依样画葫芦。”他不仅深入申一、申二各部门作了调查,还一度冒充员工进入两家日商纱厂仔细考察。

  不久,薛明剑写成了《申新第一、二厂学习笔记》、《申新一、二厂与日商丰田纱厂的比较研究》。一向蛮横自信从不服人的申一总管严裕坤读后说:“薛明剑对许多事物的见解,比我们身历其境的人看得还清楚!”

  1922年1月,申新三厂正式开业,薛明剑正式就任总管,开始实施他的改革鸿图。

  就纱厂制度革新问题,薛明剑常常和荣氏兄弟讨论到深夜。一次,荣氏兄弟与薛明剑又来了个子夜对话。

  “欧战结束了,洋货将再次充斥市场,中国工商业必普遍陷入困境,我们又怎能保证‘永兴不败’呢?”荣宗敬问。

  “防患于未然很必要。就工厂内部来说,最重要的是必须废除工头制。”对此,身在一线管理的薛明剑是深有体会的。

  当时,一般纱厂的大小工头不是亲友就是师徒关系,形成一股庞大势力,工人畏之如虎,逢年节得送礼,工钱被克扣也不敢声张,女工被侮辱者比比皆是。申三总工头沈阿虎,平时很少到厂却可遥控一切;厂里其他工头,有的鸦片烟瘾大得吓人,有的每晚泡在堂子里。纱厂管理混乱,浪费严重,产品质次价高,工头制是万恶之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4371.html

更多阅读

杭州海归创业政策 大商传奇 范旭东之海归创业(4)

  既然决定创社,就必须有一名合格的社长。  这位社长既要有资历,又肯坐冷板凳,能“沉下心来”“不为当世功名富贵所惑”。  在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这样的社长,能找到吗?  时任教育总长的范源濂,向弟弟推荐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

大商路演创业大赛 大商传奇 范旭东之海归创业(3)

 聚贤  1917年,初冬。华北平原刚刚下了第一场雪,天地间一片洁白。  天津,太和里,范旭东寓所。  妻女都去北京哥哥家了,天刚蒙蒙亮,范旭东就起了床。他身穿家做便服贴身丝棉袄,头顶瓜皮式样棉帽,一副当时并不多见的近视镜架在鼻梁上

深圳海归创业优惠政策 大商传奇 范旭东之海归创业(2)

  而与盐商沆瀣一气的政府主管方面,只允许久大精盐在天津东马路设店行销,离开东马路行销就以“越界为私”论处了。  不打开销路,久大就是死路一条呀!“去北京想办法,一定要打开这局面!”  站在寒气袭人的塘沽海滩上,面对着蓝天与大

大商路演创业大赛 大商传奇 范旭东之海归创业(1)

 文   方正     20世纪初,海归派正式登上中国社会的大舞台。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文化运动,乃至民国建立,海归派都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海归派在实业方面的建树远为逊色,但为数不多的海归派企业家对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对中国

大商传奇 大商传奇荣氏兄弟之得道多助(4)

  赋税太重,也是申新搁浅的重要原因。此外,荣宗敬和几个儿子投机失败,光是他们投机洋麦、洋花之类的亏损就达1200多万元,总公司这一项利息支出就在500万元以上。  到1934年3月,申新在上海的厂几乎已全部抵押出去,中国银行、上海商业

声明:《荣氏兄弟 大商传奇荣氏兄弟之得道多助(2)》为网友百褶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