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致远
面对稀缺的QDII人才、聘请海外投资顾问的复杂程序、随之而来上千万的营销费用,再加上QDII发行普遍不受欢迎,一批基金公司对QDII打起了退堂鼓,甚至有的公司将一度搭建的QDII团队也悄悄撤销了。 初始投入超千万 基金公司申请QDII资格,需要符合证监会一系列硬性规定,而为了符合这些条件,基金公司的投入费用相当高昂。 根据2007年证监会颁布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申请QDII资格的基金公司需要具有这些条件:净资产不少于2亿元人币,经营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达2年以上,在最近一个季度末资产管理规模不少于200亿元人币或等值外汇资产。在人员配置上,具有5年以上境外证券市场投资管理经验和相关专业资质的中级以上管理人员不少于1名,具有3年以上境外证券市场投资管理相关经验的人员不少于3名。要符合上述条件,有关人士算了一笔账。在聘请海外投资人才方面,符合条件就至少需要4名有海外投资经验的人才,由于现在国内各大基金公司都在争抢这方面的人才,造成有海外投资经验的人才极度稀缺。具有5年以上境外市场投资经验和相关专业资质中级以上管理人员的年薪至少得在500万元人币左右,具有3年以上的境外投资经验的人员年薪至少需要200万元人币左右,因此,仅在人才配置上投入就超过1000万元人币。 在海外人才聘请上,还面临文化融合的问题。据了解,一般情况下,国内的基金公司倾向于聘请香港、台湾地区或者国内在华尔街有投资经验的人才,这样算来,符合条件的的人才就更加稀缺。 此外,还需要寻找到合适的境外投资顾问、准备完善的IT系统,这方面的投入也得超过1000万元。 短时间难以收回成本 除了投入费用问题之外,基金公司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投资者对QDII的不信任。 目前,即使是业绩和品牌俱佳的大基金公司发行QDII,投资者也不买账。从QDII的发行资料显示,2007年第一波QDI发行的热潮退却后,去年和今年的QDII发行,市场反应都不理想,QDII首发规模勉强维持在能2亿元左右的成立门槛边缘,早已没有当年一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