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模式并不相同,然而有一个相似点令人印象深刻,就是对“原生的”企业家精神的内在依赖
比尔·费舍尔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IMD国际经济学教授 许多年前我做学生时,大学第一年的经济学教科书第一章是一篇政论文章,讨论印度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为何不走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当时是1962年,之后两国发展截然不同。 现在印度看起来又做好了“腾飞”的准备。如果你听取某些评论员的言论,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完全赶上了中国,且在与之竞逐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最近,印度政府选择南丹·尼勒卡尼(Nandan Nilekani)这位印度IT巨头信息系统技术公司(Infosys)的前总裁为其服务,让他负责UIDAI(Unique Identification Authority of India),目的在于为每位印度公民建立自己独有的身份证明,以便使社会福利项目在穷人当中推行顺畅)。印度媒体称尼勒卡尼将企业家与生俱来的某些特性带入官僚且保守的组织环境当中,认为依靠他的冒险,坚定不移以及信心,印度政府或许才能达到UIDAI设定的目标。 尼勒卡尼认同这些观点,并将其进一步总结为“造成今天印度巨变的六大认识”。不论是从一位企业家的角度,还是出于同中国比较,他对这些变化的认识都非常有趣。尼勒卡尼如此描述这六大认识: 印度对其人口的认识:印度的人口持续增长,然而不像中国,印度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其并没有出现迅速老龄化的现象。印度与其它国家相比做得更好的一点在于它对人口认识的改变。从认为人口是负担以及债务到认为它是以人力资本形式存在的一种资产。未来的40年,他预计印度将享受“人口红利”,因为15-65岁年龄段的人口继续占有极大优势(国际上通常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印度对企业家的认识的转变:尼勒卡尼认为印度正在经历一个巨大的意识转变,印度民众对于企业家从认为其是“阴险的角色”到认为其是“有能力构筑未来的人”。而且,重要的是,企业家群体的自我认识也在逐步改变,从“只有国家可以主导改革”向“可以由积极的,雄心勃勃的以及信心十足的商人来主导改革”方向转变。 印度对英语态度的改变:长久以来印度国内一直认为英语记录着印度曾经是殖民地的耻辱,只有最近它才被视作是一种财产。尼勒卡尼认为语言是其“全球化的入场券”。 印度对技术的崇尚:过去印度受甘地影响,以农村为重点,而现在印度已经迅速成为世界最崇尚技术的国家之一。印度作为全球发展的一个迟到者,也可能是“迟到者优势”的享受者,这种优势使得它不受制于旧时的技术。 印度对“全球化”观点的改变:过去,印度对于全球化的观点有这样的特点,对于经济学的“进步”概念理解模糊以及不信任外国经济成分在实现这种进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然而,尼勒卡尼指出,旧观念虽然难以摆脱,但印度已经意识到了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人才外流”,相反,却可以“获得人才”。印度IT业外包业务的成功就是这一观念转变的鲜明证据。印度民主观念的深入:政治领域的意见表达与市场、商机、劳动力和教育同等重要。尼勒卡尼指出印度各种观点的表达足够开放与活跃,这在追求市场开放的过程中会为印度带来真正的优势。 到2010年,中国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已经远远超越了印度。然而,有趣的是,中国在这六方面的表现也同样出色,其中某些方面的进步比印度更显著,另一些方面则不及。中印模式并不相同,然而有一相似点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尼勒卡尼所指出的,那种推动印度走向未来的,对“原生的”企业家精神的内在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