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高加索:一个城市的历史格调



  2008年8月爆发的俄格战争震惊世界,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为什么俄罗斯、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之间有这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和现实纠葛?今后这个地区的局势会向何处发展?在2010年1月亲赴奥塞梯地区实地考察的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国际关系博士生姚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揭开高加索地区神秘的面纱

  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国际关系博士生

    姚望

  2010年1月,俄罗斯联邦对于地方治理的重大举措,就是设置北高加索联邦区,以提升该区域经济发展,为高加索区域的国际竞争打好战略基础。该区内有个城市两百多年来一直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就是弗拉季高加索,意为“统治高加索”。俄格八日战争时,俄军指挥部就设在该市。为此,笔者走访了弗拉季高加索,以管窥这块土地的历史和地缘纠葛。

  俄罗斯友邻部落的土地

  历史上,奥赛梯的先祖阿兰人曾建成了一个大国。他们占据着南俄草原,领地从南部的高加索到北部的顿河。他们是勇猛的武士,能弓善骑。但是在公元350年,阿兰人被匈奴人征服,并作为匈奴人的盟友,参与了史称“民族大迁徙”的西征,席卷欧洲。此后一部分人在和敌人的作战中被消灭,还有一部分逐渐融入当地。在阿兰故地,还有一批阿兰人留下了,在拜占庭的影响下,他们接受了东正教,并在10-11世纪的时候复兴为一个有实力的大国。但是好景不长,另一个游牧帝国的崛起给阿兰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而这一回比匈奴那次有过之而无不及。

  公元1222年,北高加索开始遭到蒙古人入侵, 1239年阿兰的平原区域被蒙古人攻占;祸不单行,1346-1350年,又爆发黑死病,人口锐减;1390年,又遭遇了蒙古系的帖木儿的毁灭性打击。在与蒙古人的作战中,奥塞梯人大部分英勇的祖先战死,一部分逃去了拜占庭,一部分在元朝成为阿速军,在中国服役后融入中国的回、蒙、汉等族,还有一部份则融入中亚。剩下的阿兰人,逐渐发展为了今日的奥赛梯人。在高加索山脉以北的是北奥塞梯,高加索山以南的为南奥塞梯。

  到18世纪时,当俄罗斯帝国来到高加索时,正遭受土耳其压迫的奥赛梯人寻到了新的势力强大的盟友,而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东正教。顺理成章地,北奥塞梯成为高加索中第一个归入沙俄统治的地区。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1768-1774年俄土战争后,北奥塞梯正式并入俄罗斯版图。1784年,在奥赛梯人的村落祖阿朱卡附近,俄军建起了在北高加索地区首个要塞——弗拉季高加索(即“统治高加索”)。

  帝国重镇

  “怎么一点高加索的感觉都没有?”对于这个城市,我们有点失望。这里并不像先前所想的那样是个山城。只见市区道路平坦,有轨电车轧着轨道轰轰而过。统治高加索的要塞当年选址在高加索山麓下的平原,奥赛梯人也获得了实惠,可以移居到弗拉季高加索以北耕种条件良好的平原地带。在友好民族拱绕下,弗拉季高加索可以获得战略保障。

  弗拉季高加索也有地理上的优势,地处高加索山脉中部,扼守着高加索山的达莉亚里峡谷谷口,捷列克河从峡谷中流出,沿着河流,有一条通往南高加索的古道。1783年,南部高加索的格鲁吉亚成为俄罗斯的保护国后,在古道的基础上修建了格鲁吉亚军事公路。我们驱车考察了这条战略通道,从弗拉季高加索出发没多久,就见到起伏的山地。路上车很少。当车进入狭长的达莉亚里峡谷前行,旁边地势险要是陡峭的山崖,随着地势上升,可以看到远远的大高加索山脊的雪。谷中的捷列克河床上水量不大,不能行船。滩涂上则有着动物的白骨。

 这条路发展了俄罗斯和南高加索的军事政治联系。1801年格鲁吉亚正式纳入俄帝国,加入俄国后这一地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870年根据沙皇的命令,这里由要塞变为城市,并成为捷列克省的省会,该省在1875年建成了一条与高加索山平行,通往顿河畔罗斯托夫和阿塞拜疆巴库的铁路,弗拉季高加索正好在铁路线的中间,由此发展为本地区重要的工业中心。十月革命前,这里也是革命者活动的重心,笔者在弗拉季高加索城市历史博物馆还可以看到当年革命者进行宣传的设备。

  伸向外高加索的楔子

  “不要拍照。”在路过一处军事单位时,的士司机提醒我们。如今在这个城市,我们已经看不到堡垒,但是军营和街头开过的装甲车队提示我们,这里还是个军事重镇。

  北奥塞梯是南奥塞梯人背后的依靠,而作为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的首府,弗拉季高加索就是这个依靠的中心。如果说,南奥赛梯是俄罗斯在南高加索的一个楔子,那么弗拉季高加索就是这个楔子的托。而成为一把楔子,是需要理由的,这个理由就是属于弱小民族的南奥塞梯人不希望成为格鲁吉亚的一部分。

 统治高加索:一个城市的历史格调
  十月革命后,孟什维克成立了独立的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南奥塞梯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南奥塞梯在布尔什维克的影响下组建了民族委员会,在1918年6月通过了民族自决权决议,并发动了起义。1920年6月8日,奥赛梯部队占领了茨欣瓦利,并呼吁加入苏俄,这导致了格鲁吉亚军队大规模镇压,南奥塞梯领导人被杀,许多村庄被夷为平地。

  到了20世纪80年代,整个苏联社会开始清理历史不公的时候,南奥塞梯人回忆起了旧事,他们要脱离格鲁吉亚。1990年,南奥塞梯州人民代表苏维埃把1920年事件定性为“对奥赛梯人的种族灭绝”;同年9月20日,通过“主权宣言”,决定改名为苏联属下的“南奥塞梯苏维埃民主共和国”,并于12月9日举行全民选公决,70%的选民赞同升格。格鲁吉亚怒了,不承认这一投票结果,并且更进一步取消南奥塞梯自治州,将其作为格鲁吉亚的一个普通行政区。

  1990年12月12日,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发生流血事件,格鲁吉亚和苏联都向茨欣瓦利派出军队,.到1991年5月8日,茨欣瓦利的流血冲突发展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南奥塞梯人把这些称为格鲁吉亚人对南奥塞梯人进行的“种族灭绝”。据南奥塞梯官方统计,1989年至1992年期间,武装冲突至少导致了该地区3000名平民死亡,另有300人失踪,超过4万人成为难民。在战火中毁坏的村庄达上百个。

  1992年6月,格鲁吉亚总统和俄罗斯总统签署了《达戈梅斯协议》,成立由格鲁吉亚、南奥塞梯、北奥塞梯和俄罗斯四方组成的停火监督委员会。1992年7月14日,由俄罗斯、北奥塞梯、格鲁吉亚组成的维和部队进驻冲突地区,南奥塞梯事实上成为了独立的地区。

  再后来,当格鲁吉亚积极向北约靠拢时,当穿越南高加索的输油管成为里海石油向外输出的命脉之一时,南奥赛梯和格鲁吉亚的冲突重现历史舞台。

  2008年8月北京奥运前夕,战火再起,弗拉季高加索战略地位赫然凸显。参加完奥运会开幕式的俄罗斯总理普京直接飞到这里,指挥战情。南奥塞梯人再次把弗拉季高加索当做后方,这里建立了难民安置点。我们来到弗拉季高加索的时候,俄格战事已经过去大半年。当我提出想去看望难民营的时候,当地人告诉我大部分难民已经回去或者到亲属家安置。

  不安之城

  如今的弗拉季高加索,城市外观很祥和。时值初春,街上的树有了绿色,在阳光下焕发着生机。然而表面的祥和,掩盖不了背后的杀机。除了山那边的战事曾经飘过来的硝烟,城市的周围也潜伏着一些不安定的因素。

  1944年,斯大林一声令下,以印古什等民族通敌为理由,把整个民族迁到中亚和西伯利亚。北奥塞梯也合并了部分印古什人的领土。1957年后,虽然印古什人迁了回来。但已无法完全恢复先前的领土。这导致1992年苏联解体后在弗拉季高加索及附近,双方发生武装冲突,至今双方尚未化解怨恨。

  车臣战争后的恐怖活动也殃及这里。2004年9月发生人质危机的别斯兰,离弗拉季高加索只有20分钟车程。弗拉季高加索城市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告诉我,每月3日会去悼念事件中无辜的亡灵。

  而2008年11月,弗拉季高加索中央大市场处发生汽车爆炸,12人死亡,37人受伤。我们来到这个市场,只见市场门口有保安在检查进出的人。可能由于我们的东亚面孔,当地安全部门没有检查我们。

  普通市民遭受劫难,上层也无可避免。2008年11月市长卡拉耶夫被人暗杀,12月31日前市长帕基耶夫被人射杀。至今和我们说起这些事的出租司机,依然唏嘘不已。

  弗拉季高加索这个名称承载了沙皇们的热望,并继而成为了现实。当今天,笼罩在高加索上空统一的权威消散的时候,这个城市的名称也回到了起点,这正是一种愿望的表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501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从镇江马聘三到苗栗张汉文:一个世纪的变迁1 》

原文地址:《从镇江马聘三到苗栗张汉文:一个世纪的变迁(1)》作者:民国报人蔡力行《从镇江马聘三到苗栗张汉文:一个世纪的变迁(1)》谨以此文,纪念肇建民国之先烈志士。近月,因为“太平轮事件”的关系,我在深圳巧遇台湾女作家张典婉老师(《太平

《夺命田野》:一个年代的音符

《夺命田野》:一个年代的音符看这部电影,纯粹是田野俩个字吸引了我,说起来实在有点是无稽之谈。但人就是那么复杂,有些模糊的印象里也许是早年的生活烙在心里,时间可以让自己对某些文字也产生了敏感。因为网络

实拍 崛起的中部城市武汉: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

武汉,湖北省的省会,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战略地位重要,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是我国铁路、水路的综合枢纽。武汉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仅次于北京、上海而屈居全国第三的科研教育基地,2013年全市在校大学生和研究

白杨街道:一个幸福的大家园

全省首届“最有组织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单位”形象展示——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杨街道点 睛白杨街道:一个幸福的大家园蒋鑫富那天有个小区正好在商量大事。只见会议桌两边坐着十多个奶奶或大妈,上方有两个年轻人正在讲话和作记

声明:《统治高加索:一个城市的历史格调》为网友有梦就别怕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