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未来发生变化,需要的不是天赋,而是胆识、实干和信念。不敢承担风险去促进新事物的发生,恰恰是最大的风险” “涉及千亿资产的、在京148家中央部委出版社改制”进行时。 你以为谢小梅正处身改革洪流的漩涡,因为她是被改革对象——机械工业出版社(以下简称机工)经管分社社长。然而,2009年岁末,谢小梅已经有点想不起来机工的中层改制通气会是哪一天开的了,也忘了当时社领导说了点什么。出版改制这么宏观的事,于她甚至还不及自己读高二的儿子的转学问题更值得关切。
![日本出版业 遭遇出版业“被改革”](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2151937013667.jpeg)
谢小梅穿着黑色绒衫、黑色长裤、黑色中跟皮鞋,以低调的气质出现在这家据说中国出版业唯一进入中国“品牌500强”的大牌出版社里。送记者出门的那刻,她半开玩笑,“你可不要给我添乱。”对于体制既有的秩序,谢是在意和遵循的。她对于改革的“淡定”,或许只是因为改革不足以扰乱人心。 148家中央出版社中的第一批50家在2009年底完成改制,第二批在2010年底前完成改制。改革方案要得急,“6月份通知,8月份就要把改革方案交上去”。机工已经连续7年在中国出版零售市场占第一,但在机工的改革方案里,完全没来得及引进外资、民资,“现在连国企都不谈MBO,我们就更不能谈了。”将来的改革并不复杂,“就是换牌子,去工商登记,出版社改成出版责任有限公司,原事业单位的人纳入社保而已”。 体制——犹如一堵无形但稳定的墙,曾把身处其中的人都包围起来。谢小梅感受到的一个可怕细节是:“有人一个杯子就用了40年”。然而,谢小梅的选择也是:归属并依附于体制。 2001年谢小梅随夫到北京,先是在机工旗下的中外合资公司华章分社做图书编辑,正逢成立5年的华章创始元老们另谋发展……虽然团队动荡,但市场对管理书籍需求强烈,加上Pearson、Thomson、McGraw-Hill等世界知名出版公司与华章的版权贸易合作仍在继续,华章的经管图书依然高速成长。 2005年,华章又发生一轮人事波动,离开的同事也叫上谢小梅一起创业。她的答复是,“再说。”“脱离出来未必是好事。出版人经常要押很多钱,印刷费、作者稿费、书店代销费,外版书版权费提前支付……我觉得我会承受不了,还不如有个人管我,也挺好。” 时至今日,华章在机工内部也仍然“妾身不明”。“华章成立的时候,成立的并不是一个出版公司,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图书工作室……华章的事比较敏感,就不要谈了。” 2007年7月,谢小梅调任机工经管分社社长。“华章主要是做外版书,像二道贩子——在秀水街开一个小店,把天意的服装买回来,往店里一挂,赚中间差价。我们经管分社现在更像设计师,明年什么色彩、款式可能流行,必须找人现做,我个人觉得更有挑战。” 然而,眼下谢小梅正经历中的改制似乎没能吹动出版体制内外的一池春水,也没人能描述出一个整合路线图。在央视《对话》栏目,陈天桥含蓄地问能不能把书号给民企,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予以否认。 这是很要命的,作为出版业核心权力与资源的书号,仍把握在已经完成改制或正在改制的500多家出版社手中。“一个小出版社,书号卖出去一年有几百万,活得多好啊!”谢小梅太熟悉圈子里不劳而获的生态。但如果市场不自由竞争,怎么可能优胜劣汰?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机工出版了《动荡时期的管理之道》。给书做推广时,谢小梅说,“要使未来发生变化,需要的不是天赋,而是胆识、实干和信念,这是人人力所能及的。不敢承担风险去促进新事物的发生,恰恰是最大的风险。”这话似乎正适用于谢小梅本来应该经历的改革。 谢小梅经历了出版业的兴衰沉浮,但还没有遭遇真实的改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