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阿凡达》营销
本期主持:郭丽 前几天,张家界忽然将著名景点“南天一柱”命名为“哈利路亚山”。之所以改成这个有点不知所谓的名字,原来就是因为一部美国人拍的大片《阿凡达》中运用了张家界的风景。《阿凡达》在全球火了,在中国也火了,詹姆斯·卡梅隆说:“中国张家界的仙境给《阿凡达》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国元素大放异彩。 ”“南天一柱”的更名引来恶评不断,可张家界景区管理者则说:“我们改名就是为了发展旅游业。 ”到底孰对孰错,尚不好定论,但是此事件还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思考。 更名透出国人在文化方面缺乏自信 刘毓 文学评论家

这件事不由使人想起国门打开以来的“更名热”。商品改名,走在街上有“左天奴”、“阿迪王”,打开电视是“富尔顿”、“劳诗丹顿”;人改国籍,去年曝出一部《建国大业》电影中有众多中国明星原来已不是中国人。现在却要轮到中国的名山大川换洋名了,如此下去什么不能改?我们早已主权独立,经济实力也稳步提升,但还有一个“自立”没有彻底解决,即精神自立、文化自立。湘西一带,并不缺乏自己的人文精神,张家界更名一事正透出了国人在文化方面缺乏自信。 这是追求短期利益的闹剧 吴彦丽:大学教师 张家界借势改名的背后只是一场追求短期利益、不负责任的闹剧。《阿凡达》是一部科幻片,高科技的电脑技术几乎主宰了整个影片,但是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它不会停滞。可以肯定地说,10年后,甚至5年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那时《阿凡达》的科幻水平可能太小儿科了,是不是到那时我们为了赶潮流再改个名字?《阿凡达》向全世界输出的仍然是西方文化,在中国它的生命力与文化传承远远不如《西游记》这样的中国古典文学。众所周知,《西游记》的很多镜头取景于张家界风景区,我们为什么不利用这么好的本土文化资源呢。“南天一柱”改个外国名字,实在有凑一时热闹之嫌。 更名是一次高明的营销行动 陈晓 广告总监 张家界此次借《阿凡达》营销的行为,个人以为,很是高明,却惨遭讥讽,在此我想说句公道话。地方政府或官方机构借文化东风进行旅游营销,到底有没有错?举个例子,史诗巨片《指环王》为取景地新西兰南部旅游业带来千载难逢的机会。为此,2001年 ~2003年每年影片首映期间,新西兰首都惠灵顿改名为“中土”一周,市中心附近街道也改用故事中的地名,据新西兰旅游局估计,《指环王》在全球连映 3年,约为新西兰的旅游业带来18亿新西兰元(合11.5亿美元)的新增收入。人家连首都都能改名一周,我们“哈利路亚山”一下就要被人斥为“文化不自信”?从河南安阳的“曹操旅游文化”名片,再到成都和奉节为刘备墓“暗战”,最近,这些“文化营销”无一例外招来揶揄嘲讽声一片。我们知道,旅游业当然要靠历史文化资源,但如果能借东风,争一下何错之有? 改名,有些哔众取宠 张东杰:品牌营销主管 张家界是中国的旅游品牌,品牌的国籍属性不可模糊。没有对国家和国民的认同,就不会有对该国自然文化品牌的认同,说到底《魔戒》、《阿凡达》火爆客观上是因为西方文化确实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但是,现在的情况是,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得到大幅度提升,我们应该对自己更自信一些,同时国家品牌也应成为文化品牌最坚实的依托。借势营销并非不可用,比如结合影片中的场景,推出“阿凡达·潘多拉神奇之旅”、“阿凡达·悬浮山神秘之旅”;建立《阿凡达》太空科技馆,模拟拍摄;发行“阿凡达”的纪念品、收藏品等。但改名,就哗众取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