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好的时候,你是会赚钱的神奇小子,被万人膜拜。但只要犯了错误,客户就会像扔掉死老鼠一样抛弃你。”
记者/张静 一位明星基金经理曾说过:“一百万人里才能出一个基金经理。”没人会质疑这个群体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而他们自己会说:“我们是戴着光环在薄冰上跳舞。” 基金公司这两年“吃人”的速度越来越快。就在袁健轻生之前,国内投资界“一公一私”两位著名人物先后“过劳死”。一位是年仅41岁的上投摩根原投资总监孙延群,一位是年仅44岁的私募基金元老杨骏。孙延群得的是胃癌,杨骏得的是肝癌。由于神经系统长年高度紧张,身心健康,俨然已成为基金公司最稀缺的资源。一个一个生命接踵而去,令人不由想到鲁迅式的表述:难道任何人进入这个行业,都要直面淋漓的鲜血? 上班时坐在电脑前看看图、盯盯盘,下班后和圈里朋友应酬应酬,轻轻松松拿着百万年薪。这是大多数人眼中公募基金经理的生活写照,但他们却向记者大吐苦水:“基金经理不是人干的活,表面无限风光,实际内心很苦。每天早晨8点钟就要上班,阅读要闻公告、开晨会、下达交易指令,继续阅读、分析报告,参加上市公司路演、开会,往往连午饭都要安排成工作餐,晚上的个人时间也被工作占用,要阅读各类分析报告或者通宵开会。” 在“业绩、规模、赎回”等几座大山中,频繁到每周甚至每日排名的净值排名一直饱受诟病。 不少基金经理难以忍受在“显微镜”下的排名压力,纷纷投奔私募。2006年的牛市行情,也让公募、私募基金经理的收入差距,得以放大。当年收入最高的一位公募基金经理拿到了大约400万元,同行的平均收入是50万——200万元。而收入最高的私募基金经理至少拿到了5000万元,同行的平均收入在200万元至数千万元之间。在短短的3年间,共有肖华、吕俊、江晖、李旭利等20多位大佬“公奔私”。从今年年初的出走潮看,泰达荷银的王勇,华夏的孙建冬,东方基金的付勇,也都是无可争议的大腕。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曹红辉2006年旅美,当他坐在索罗斯公司的办公室里,也曾兴奋得很,不禁想起十多年前初入这个门道,从事金融交易时,对其仰慕的心情和无限景仰。 然而,一位明星私募却向记者透露,其实私募基金并不是公募们想象的“净土”,甚至更为残酷。从2001年一直持续到2005年的4年大熊市,无数私募基金被雨打风吹去。那些幸存者,都曾像蟑螂一样艰难生存。 2008年又是一部私募的血泪史,裁员、倒闭,比比皆是。私募基金的代言人赵丹阳被迫清盘,老牌私募李振宁的睿信1-4期亏损均超过50%。一位公募基金经理,为了实现更大程度上的财务自由,在2007年毅然“弃暗投明”,没想到一上来就挨了熊市的一巴掌。不仅原来几百万的年薪成了明日黄花,他整整一年颗粒无收,加上员工薪水、租金等运营费用,自己还亏损了150万,连房子都抵押出去了。每当市场又出现暴跌,他都难以入眠,心慌慌的,老担心客户打来电话。“最难熬的时候,一身一身地出汗。回想起从前的日子,悔得肠子都青了。” 就在那一年,南京共有两位私募选择用极端的方式告别人世。9月1日,34岁的周亦刚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和7岁的儿子后,从管家桥华荣大厦的21楼一跃而下。11月15日清晨,一位北大本科清华硕士研究生毕业的私募基金经理,也选择了用跳楼寻求解脱。 同样是把客户的钱亏得一塌糊涂,客户对私募,可没对公募那么客气。 2008年底,江湖最刺激的传闻便是有中国巴菲特之称的但斌被不理智的客户“身体问候了”。他的“东方港湾”1月4日收益率为75.3%,截至6月30日,已经急剧缩水为-6.21%。 前私募基金经理侯健告诉过记者:“2001年以前,私募基金经理往往会持有基金10%-30%的份额,一旦发生亏损,将首先用这部分资金来支付,其间私募基金经理频频传出因巨额亏损而自斩手指还债或跳楼自杀事件,一部分当年赫赫有名者至今不得不隐姓埋名。” 虽然此后私募基金纷纷改变了运作方式,然而当客户亏了几百万、上千万,一纸合约又岂能让他们冷静地放过私募基金经理? “深圳被称为私募的天堂,市场不好的时候,那里便是炼狱。被打是家常便饭,还有更惨的。说是跳楼,实际是被人从楼上扔下去。”上文那位明星私募透露。“行情好的时候,你是会赚钱的神奇小子,被万人膜拜。但只要犯了错误,客户就会像扔掉死老鼠一样抛弃你。” “看多了私募这个行业的血泪史,我们公司定下了铁的纪律:1.绝不为黑社会理财。2.门槛不能低于100万。3.更倾向与大型国企、社会组织和大机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