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说金融危机对美国冲击最大,中国受益最多。实际上,这次经济危机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是受到的冲击较小,而得益的多少,还要看后危机时代,是否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后危机时期的时间窗口及时进行良好的布局。大致来说,这种布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第一,资源的布局。中国要加速城市化,需要根据城市化加速的需求对全球资源进行布局。

第二,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位置。金融危机时期,许多已经在发达国家没有市场、利润率差的技术和企业乃至品牌等,可能在中国依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能够推动中国在全球化分工的产业链位置提升的技术和产品,在中国市场依然有非常大的增长潜力。长期以来,中国的企业基本上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的中低端,在金融危机平稳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应该是整合实用的产品、技术、品牌和资源的一个比较合适的时期。 第三,新兴产业崛起。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很有可能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进入全球领先行列并形成突破。中国加工制造能力很强,如新能源之类的新兴领域等,有可能做得更好。同时,关注新兴产业,也可以使得中国的企业在向全球购买适当的技术和企业时,能够更好地把握全球产业波动的趋势,避免收购那些可能在下一轮经济周期中被淘汰、被更新的产业。 美国的去杠杆化必然会导致中国部分外需的结构性萎缩,但是对美国居民储蓄率上升不必做过于悲观的预计。 从经济政策线索的角度来看,中美之间在应对危机时期的表现具有十分明显的对应,例如,在美国表现为去杠杆化、提高储蓄率、减少消费,在中国则表现为再杠杆化、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同时减少对于出口的依赖。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储蓄率提升的幅度直接影响到中国出口可能受到冲击的程度,如果美国的居民储蓄率大幅持续上升,中国的出口就需要作出大幅调整的准备,这包括过剩的出口产能的转移和消化等。不过,从趋势看,不能对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上升做过于悲观的预计。从2009年的美国居民储蓄率的演变看,上半年美国经济迅速恶化的时期,美国居民的储蓄率一度达到7%,离格林斯潘上任之前的8%左右的平均水平只有一步之遥,所以可以看到中国的出口一度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不过,从现在的演变趋势看,毕竟消费金融的发展对于金融体系来说是一个进步,美国居民的储蓄率要完全恢复到十多年前可能并不容易,现在美国的储蓄率又下降到4%-5%之间,而2010年美国市场的主流预测是其储蓄率会进一步降到3%-3.3%之间,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美国消费者会腾出一部分储蓄来重新进行消费,中国的出口可能出现超预期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