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卢克8226;约翰逊 2010-03-26
从本质上讲,私人股本行业的运作是非公开的,因此,围绕私人股本与企业经营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不少荒诞的说法。为此,我决定在这里纠正一些较为常见的错误认识。 ● 私人股本与风险投资是一回事。 绝对不是。私人股本(PE)一般通过债权和股权为已经比较成熟的企业提供支持,通常会对整个公司进行杠杆收购。相反,风险投资则是为初创公司——主要是高科技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初创公司——提供发展资金。私人股本业的规模大概相当于风投业的50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直到最近,前者的回报率一直高于后者。英国风险投资协会(British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等机构的出现,让人们更容易把这二者混为一谈。该协会实际上是由私人股本利益群体主导的,但从政治上讲,打风投这张牌较为划算。 ● 私人股本接掌并管理公司。 在私人股本注资后掌管企业的人,通常就是注资前该企业的高管。私人股本经理可能会每月出席一次董事会会议,但他们的身份永远是非执行董事,即使整个运营团队都走人,他们也不能接掌企业。经营有道的私人股本公司会与企业家携手创造价值——这是这套体系能够有效运转的唯一方式。 ● 私人股本高管的眼睛只盯着资本所得。 大型私人股本基金的经理能从管理费中获得极为丰厚的收入,以至于他们从最终所得中分到的那部分资本所得,只能算是一笔额外好处。当然,如果基金未能实现成功退出,那么很难说其经理能否筹建起后续基金——-不过,如果能连续7年、每年从100亿美元中赚到2%的管理费,而自己只需要露个面,谁会真正在乎这个呢?如今在大型基金的最高层中,有数十位资深经理仍渴望继续实现资本所得,这里面肯定存在问题。 ● 私人股本业已对所有不良投资进行了减记。 迄今配置到私人股本行业的资金,几乎有一半在2005年至2008年间被用于投资。相当比例的投资打了水漂:有数百家获得注资的公司已变成股权一文不值的僵尸公司,只是目前尚未被银行接管。私人股本公司仍希望通过某种形式的重组,它们投资的价值可以恢复。但在几乎所有情况中,我们不可避免地得出一个结论:整个交易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私人股本公司的老板们错了。 ●私人股本业毫发未损地走出了金融危机。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私人股本业很可能会大幅萎缩。由于本次衰退前所完成的交易出现极大亏损,不少基金的投资记录已严重受损。许多公司再也筹建不起一只新基金——不过它们不会承认这一点。与此同时,许多投资私人股本公司的有限合伙人发现,他们持有的此类资产流动性太差,且持有期过长。用以支撑杠杆收购的贷款目前非常稀缺,且成本高昂——因此,该行业的整个财务模式都面临威胁。此外,如今似乎根本不可能通过首次公开发行(IPO)来实现退出。 私人股本业必须重新回到为各行业提供发展资金的老路上来,忘掉二级市场收购、再融资和造成该行业当前困境的所有其它“花招”。 ●私人股本是隐秘的。 如今,私人股本业的规模和影响力已大到使其无法再保持隐秘状态的地步。欧洲和美国的监管机构正在考虑迫使该行业加强披露。此类法规很可能会矫枉过正。私人股本业最好是主动提供更多有关其结构和投资的信息,并让政策制定者清楚其价值所在。 ●私人股本很好做。 寻找并实施绝佳的私人股本投资很难。合适的企业很少,竞争又十分激烈——此外,所有看得见的金融工程手段都已得到运用。只有那些同时具备才华和运气的经营者,才能不断创造可观的回报。 译者/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