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强:低碳不能停留在口号上(2)
《新民周刊》:您的意思就是我们的行为一直是高碳? 贺强:是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依靠外延的简单扩大,就更会加剧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破坏。总体而言,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粗放式的,没有前途,必须变革,走一条重视总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前提下的,依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推动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的道路。 这条道路简单来讲就是集约化经营、内涵化发展。内涵化发展的特点是总体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来推动GDP。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就可以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这样才符合我们资源短缺的国情。 这条路其实就是低碳经济之路。 重大技术突破是低碳之路的关键 《新民周刊》:其实,在国际上,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一种新潮流。 贺强:是的,能源、环境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三大问题。为了有效兼顾三者利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京都议定书》中首次提出排放权交易制度。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世界各国虽然未能就减排目标达成一致意见,但都殊途同归走上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低碳经济之路。 说是阴谋,其实在低碳方面,各国已经取得了共识,我认为各国走低碳经济道路,不是简单地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也是考虑到他们国家的经济发展。 《新民周刊》:那么,我们的低碳经济之路又如何实现呢?难点在哪里? 贺强:在低碳技术领域上我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是不大的,有些方面,我们甚至领先。不像传统产业。对我们而言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关键就看我们能否抓住。可以说在低碳经济道路上大家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关键就看谁起跑得快,转变得快。 有不少企业提出来,我不赚钱,搞什么低碳啊。这就是一个如何正确认识的问题。我们选择了低碳之路,不意味着我们没有瓶颈与障碍。但这个瓶颈不像人口与环境瓶颈那样不可打破,不能遇到一点障碍我们就打道回府了。 平心而论,我们的新兴节能环保产业目前确实都处于投入期,技术不成熟,产业化也比较落后。投入大、产出小,成本高、受益低,这是主要的障碍。要打破这个障碍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新兴产业领域一系列的技术上,3到5年内必须要有重要的突破。 温家宝总理这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关于发展科学技术这一段连续用了三个突破——在关键技术上突破、在与民生有关的技术上突破、在战略发展技术上突破。 在节能环保领域,重要技术突破的意义非常重大,很可能某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会导致一场产业革命。 比如电动汽车,我们现在搞的电动汽车就像电动玩具一样,跑几十公里就不行了,只能采用双模混合动力系统,还得烧汽油、天然气,并不能有效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双模混合动力系统本身很复杂,越复杂,故障率就越高,而且成本增加,也不利于普及。成本高本身是不是也是一种高碳的表现呢? 我们现在的电动汽车其实只是停留在概念。核心技术是电池,怎么样才能通过技术使电池的容量更大、充电更快,使汽车跑得更远、跑得更快?如果这块有技术突破,蓄电池充一次电可以跑四五百公里,甚至可以在后备箱备一块电池,跑长途,一两千公里。那就不得了啦,那么用不了5年满大街跑的都是电动汽车了,10年,在马路上找汽油车都可能找不到了。 所以技术突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就像小平同志讲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新民周刊》:问题是,指望通过企业自身的动力去推动这个技术突破会不会过于乐观? 贺强:不,很多企业其实都组建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因为他们也知道一旦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将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利益。前不久,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到台湾考察,我们考察了一个技术研究院,台湾的科研水平很高,而且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迅速产生经济效益。 我们的问题恰恰就在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是相当落后的,这次两会一名政协委员讲我们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是5%,而发达国家是80%。因此,我们要走低碳之路,重点就是要大量地向节能环保领域的研发、产业化花功夫,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他们,争取两三年内实现重大技术突破。这样,我们的低碳之路就打通了。 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扩大投资、防范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滑坡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但遗憾的是,我们投入的大量的钱都砸在铁公机上,铁公机可以拉动GDP,但这是短暂的。其实完全可以拿出一部分投入到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研究、技术产品的产业化上。那就不得了。你把钱砸到这方面,也会产生GDP,而且一旦产生成果还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持久的动力。 所以,我认为大家的认识还是不到位的。 走出低碳风与“伪低碳”的误区 《新民周刊》:您刚才讲了很多,都是关于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但其实关于什么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包含哪些内容,很多人也是稀里糊涂。 贺强:确实如此!低碳经济,我认为,首先最重要就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才是它的龙头产业。既环保又能产生效益,经济才能持久发展。但低碳经济不仅包含这些,还包括我们现在全部的产业甚至包括个人,比如个人的低碳生活。 低碳是一场革命,改变人们的观点与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首先人们固有的高碳观念都要改变,有人开玩笑地说,低碳就是少喝酒、多喝茶,少吃肉、多吃素。 这一次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到一个非常新的词语——森林碳汇。真正的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有一个很重要的碳中和的概念,比如坐飞机是高碳行为,下了飞机你可以买几棵树,种树中和。 碳中和不仅是企业与个人所要做的努力,甚至我认为,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碳排放权交易都是一种碳中和的表现。 《新民周刊》:您的意思是,在做不可避免的高碳行为的同时,要去有意识地做一些低碳行为来弥补? 贺强:是啊。低碳经济的内容方方面面,包括各行各业、每个人,表现形式有多种,比如炼钢厂,过去炼一吨钢需要两吨碳,现在通过技术进步,降低到一吨碳,这也是低碳经济。 《新民周刊》:非常感谢您刚才为我们厘清了低碳经济的概念,现在低碳风流行,能不能为我们诊断一下,我们走进了哪些误区? 贺强:我认为误区在于人们对低碳经济缺乏研究与思考,狭义化、笼统化、标语口号化了低碳的概念。 《新民周刊》:在一些高碳领域,比如房地产业,营销时什么词流行用什么词,前几年流行节能、环保,于是它们就打出了绿色地产的概念,现在一夜之间又都打出了低碳地产的旗号,其实,我们知道,房地产业的低碳技术目前还没有成熟,它们的地产离真正的低碳地产还相去甚远,这种行为被业内很多人批为不过是一种名不副实的营销噱头、是一种“伪低碳”行为,您怎么看? 贺强:是不是“伪低碳”我持保留意见,它们肯定有一点低碳元素,出于商业目的如此炒作,这种现象并不奇怪,节能环保肯定是低碳,但节能环保并不是低碳的全部,即便节能环保,企业还存在一个是否真正落实到实处的问题。 当然,我反对这样的行为,这是企业的短视行为,想赚快钱,真正有战略眼光的企业是不会这样的。要制定低碳标准,加强监管,甚至完善这方面的法制。我考察了台湾一家芯片厂,每个车间门口都挂着牌子——本生产流程能排放多少碳,通过某项技术能降低多少碳排放。你可以看到台湾都落实到实处,在低碳方面,企业一定要自觉。 《新民周刊》:刚才您讲的低碳,执行的主体,我把它分为了三类,国家、企业、个人,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您认为有哪些误区? 贺强:我们已经过惯了高碳的生活,一定要养成自觉的低碳习惯,现在出现了所谓的低碳达人,当然也没有必要像他们那样,每个人只要适当改变一下生活方式,做到低碳还是很容易的。 我要强调的是,低碳与生活品质并不矛盾,有人说为了低碳从此不开车、不吃肉、少买衣服,走极端或者低碳秀,我看完全没有必要,比如开车,你可以从一周开七天变为一周开五天、三天,在不需要开车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轨道交通或者骑自行车,这不就低碳了嘛。 比如抽烟戒不了,怎么办?尽量少抽行不行?比如请客吃饭,别浪费粮食行不行?随手关灯行不行?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 你会发现,只要你有心,完全可以在保证原本生活品质的情况下支持低碳。 《新民周刊》: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更多阅读
转载 吴镇宇:我不能活在重复里易立竞《中国导演访谈录》
原文地址:吴镇宇:我不能活在重复里(易立竞《中国导演访谈录》)作者:我想我似水好的记者都会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事实可以被隐藏,人却终究无可伪饰。你可以在易立竞的访谈录中看到这一点。人们的性情正在她的询问中无声闪现。“聊什么”才是
时钟风水:切记钟表不能挂在床头和床尾
时钟风水:切记钟表不能挂在床头和床尾 【导读】时钟是每个家庭必备之物,除了其本身之作用外,有人会把钟来作室内的装饰物。钟是动的,有转动之意,有去旧迎新之功用,也有反覆变动之效应。因此,钟的摆放亦须讲究。 如果
《城镇品牌营销》连载四:城镇定位,城镇品牌营销之本(2)
第二节 城镇品牌定位的四个基本原则定位是城镇品牌建设的目标和基础,也是城市的发展方向。每个城市的品牌定位都有自己的出发点,虽然不尽相同,但通常都遵循以下原则:真实性原则。城市所确定的品牌必须符合自己的真实情况。
宝洁:下一任CEO一定来自校园招聘(2)
“空降兵”的成功率并不高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人力资源管理,我会选择“先人后事”。有两层涵义,做事的人能不能代表公司的价值观,决定了他要推行的事情的成败;另外,你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世界上复杂的,你要先把正确的人放到巴士上,把错
中国房市新政之效:房价能跌几成?(2)
在中国这样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中,当房地产形势严重影响到 “执政之基”和社会“和谐稳定”之时,温家宝总理也就有了更多修理(开发商)“总经理”的底气。房地产利益链上官商所坚守的“既定方针”带来的房地产市场乱象,恰好为不想在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