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冬 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已是经济界共识,谈论“后危机时代”也成为当下时尚话题。但有人认为中国经济不是复苏,而是“反弹”,其理由是中国经济的回暖主要由于信贷和政府投资所至,实体经济并非出现实质性恢复,同时消费和内需仍然十分低迷;也有人认为,经济复苏的背后隐藏着更大危机。 那么,如何看待后危机时代的诸多经济难题和困境?带着这样的目的,笔者与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进行充分对话,对当前以及今后的经济难点和热点进行探析,以期寻找答案。 房价与百姓承受力脱节的关键所在

记者:过去的一年我国的房价给人一种脱缰的感觉。或许当时我们紧缩政策的力度再轻点,频率少点,或2008年有些紧缩措施不出台,可能情况会好些。还有一个问题,你把房地产的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而这正是老百姓怨声载道的,国务院前一段也提出了治理房地产市场的四点政策。但是,房地产价格如此不理性的飙升,中国的经济增长健康吗? 马晓河:中国房地产价格确实过高,已经超出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为什么房价那么高?其中有些因素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在我看来,城镇化是中国现阶段房价上涨的合理正常因素,而货币政策、利益集团力量的影响又使房价上涨过快过高,属不合理因素。 就拿城镇化来说,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土地数量在不断减少,同时还恰恰遇到城镇化加速进程阶段,城市土地供给越来越稀缺。13亿人口的城镇化是什么概念?现在城镇化率是45.7%,实际这中间有1.5亿农民是两栖人,他们在城里打工,在农村盖房。要抠掉这块,中国真正城镇化率还不足40%。如果户籍制度以及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旦改革,城镇化进程加速,那1.5亿农民便会成为真正的市民,在土地紧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