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阿凡达》营销
中国电影产业存在一个悖论,就是商业电影口碑不好,口碑好的电影票房不高。但上映13天后,《阿凡达》内地票房轻松冲破5亿元。多家院线人士表示,该片成为内地首部超越1亿美元即6.8亿人民币的影片已无悬念。 相比而言,《三枪拍案惊奇》一枪1.5亿的票房期望已经绝望,中国大牌导演的“恶俗”,在“卡神”的超凡脱俗面前,几乎沦为笑谈。 文 本刊记者 王蕾 黄冰 植美娜 “比起春运买火车票,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呀!”所有排队买《阿凡达》电影票,想目睹一下詹姆斯·卡梅隆新作的观众,都有着这样的感叹。 全国仅有12家影院拥有的IMAX巨幕更是一票难求,有些地方从最初的一张票120元,直线上升到200元,甚至出现了黄牛党在其中牟取暴利,将一张票哄抬到2000元。 导演陆川看过《阿凡达》后感慨说:“如果政府不限制《阿凡达》的上映日期,我相信它会击碎所有这块土地上关于电影所有真的假的制作的炒作的哄骗的哄抬的纪录;观众会用口碑来完成这个纪录。这是我们中国电影人要集体目睹的,集体服气的一次完败。” “白条”之困 《阿凡达》的制作及宣传费用超过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多亿元。其中福克斯的投资为3亿美元,派拉蒙等其他投资商的投资成本为2亿美元。这使得《阿凡达》成为电影史上迄今为止投资最高的作品。 相比较起来,《三枪拍案惊奇》总投入大约1亿元人民币,其资金来源全部来自于张伟平的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
![扒衣揭穿断臂乞丐 《阿凡达》揭穿本土“电影的新衣”(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216475488051.jpeg)
其实投资规模小,投资人单一是我国电影产业的普遍特点。对此,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博士生导师张智华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投资主体多样化是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影视投资主体正在逐步放宽,因为涉及到意识形态的问题,我们国家比较谨慎,步子走得稍微小一点,但是总体上还在进步。比如一开始电影电视投资人都是国营企业,后来有了民营的电影制片厂,拿许可证拍电影电视剧,一个许可证拍一部。到现在放开了,只要上报个故事梗概,合格后都能拍。民营资本、外资进入电影产业已经司空见惯了。但风险投资、产业基金、银行贷款等形式的投资主体并不多见。不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实早在2007年时,分众传媒江南春2000万注资华谊兄弟,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和SIG海纳亚洲创投基金对保利博纳进行了数额为1000万美元的第一轮融资,这已经开启了股权投资进驻电影产业的先河,但其发展却不尽如人意。 除了华谊兄弟和中影之外,几乎没有资金特别雄厚的传媒集团来对电影产业进行投资,相比较起来,个人投资、影视公司投资还是占了主流。 对于电影产业,投资前如何对其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估?投资什么样的主题才算是安全的?这些问题让很多看好中国电影市场且资本雄厚的外行们望而却步。 2009年底,北极光创投的创始合伙人邓锋为投资一部将与好莱坞制作团队合作的动漫电影而跑去美国考察电影市场,归来后,邓锋最深刻的体会就是:美国的电影产业太成熟了!“美国的电影市场是一个高度产业化的成熟市场,有明确而细化的分工,甚至有专门为电影行业服务的律师和审计。” 邓锋认为电影的优劣与投资量的多少无关,他认为目前阻碍电影市场投资的是中国自身的问题:“中国电影市场根深蒂固的问题很多。首先,中国的创造性很差,缺乏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其次,中国电影市场不规范,比如什么都打白条,这个行业做审计的时候是允许白条的。好多事情不规范的话,投资人就不敢进。现在华谊兄弟创业板出来,一下涌上来很多投资也是不对的。还有就是垄断,拍的时候没有很明确什么能拍,现在上面说不能拍了,拍了一半突然叫停。这个比好莱坞的冲击严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