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家的故事在全球化时代从来不缺传奇。 2006年,中国履行入世承诺,对外资银行“松绑”,实行“国民待遇”,外资银行申请通过后,可筹建本地子银行及人民币零售业务。就在这一年,印度人石安楠(Anand Selvakesari)跟随花旗银行来到中国。 一年后的2007年4月,也是在旧中国开展业务一百多年后,花旗成为新中国首批外资法人银行之一。彼时石安楠就曾对媒体表示:“这是个潜力巨大的市场,面对这样一个市场,外资银行首要的任务是共同把‘饼’做大,然后再谈竞争。”
![泛零售领域商业零售商 石安楠 领“行”花旗零售(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2164862763524.jpeg)
“我非常喜欢零售银行业务,因为它带给我们非常多的惊喜。”自从1991年在印度获取花旗第一个职位以来,石安楠一直专注零售业务。来中国大陆之前的15年中,他有5年的工作时间在印度,8年在新加坡,2年在中国台湾,带着这些亚洲市场的推广经验,2006年石安楠来到上海。 现在,石安楠已是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简称花旗中国)执行副行长,也是花旗中国消费金融业务和银行卡业务总裁;花旗在中国的网络也已做大,其在9个城市有28家零售银行网点,超过100部ATM机,可以说已经到了考虑差异化的时候了。 “银行如何解决同质化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去思考怎么创新。只有创新,只有转型才能得到机会和成功。”石安楠如是说。 应变推新 创新到引领世界潮流是每个企业都企望的境界,花旗银行和花旗人历来以金融服务领域里的哥伦布自居,并且不怕别人借鉴和“抄袭”。 1998年美国人茨威格的《沃尔特·瑞斯顿与花旗银行》中有这样一段话,很好地形容了花旗银行的创新地位:“现在金融界一般的逻辑是,全世界的银行业都学习美国的银行,美国的银行学习纽约的银行,纽约的银行学习华尔街上的银行,华尔街上的银行学习花旗银行;不仅小银行向花旗银行学习,大银行也一样向花旗银行学习,连大名鼎鼎的摩根银行也不例外。据说,摩根银行每年年初着急等待的一件事是,希望花旗银行的年报早一点公布出来,以便弄清楚花旗银行究竟是怎么干的,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开放,这个来自美国纽约的银行巨匠抓住了开放中的机会。说起花旗在中国的创造,石安楠不放弃任何宣传自己东家的机会:“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在做QDII债券的银行;第一家提出掌上银行服务的外资银行;第一家高科技银行;第一家外资银行以贷款公司形式服务农村金融人群……” 石安楠乐意拿QDII来说明其持续的创新:“我们是国内首家推出QDII共同基金和QDII债券的机构,产品线的不断完整旨在为国内投资人提供更多的选择。” 《投资家》记者从花旗银行(中国)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月8日,花旗中国为国内投资人共提供104只投资于海外共同基金的代客境外理财(QDII)产品,在最近一年的表现中,有102只基金取得正收益,平均收益率为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