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金三角”区域调查:地理空间和作坊制度(1)
酱香型白酒的储存空间 有两条道路可以进入川贵边缘的四川省古蔺县二郎镇,一条从贵阳出发,经3小时的高速公路后,到达茅台镇,随即顺流而下,可以走水路,也可以走赤水河边的公路,60公里的行程,耗时有限。另一条道路则是从成都出发,到泸州后穿越大娄山的余脉,一路穿越峡谷和关口,其中还要绕行贵州赤水市,经过八九个小时后能够到达赤水河山谷中的二郎滩。很不幸,我选择的是后一条道路。 车中午从成都出发,到达赤水已是傍晚,可是司机没有停车的意思,说是前面有段山路,他需要一鼓作气地闯过去。一路昏沉沉地过去,第二天才知道,那段连续的弯道确实是事故多发地带。 23点方到位于河边的郎酒厂,暗中完全不能看清二郎镇的面貌,只知道,这里原是小渡口,由渡而滩,由滩成镇。小小的渡口自明清以来一直是川盐入贵州、湖南等省的必经之地,却为陕西籍盐商所把持——和上游茅台镇的历史沿革非常类似。盐商注重生活享受,故尔经过繁杂工序,酿造出了日后闻名于世的酱香型白酒。 在黑暗中只知道四周都是高山,上面是极狭的暗蓝天空,鼻子里充斥着浓厚的酒糟味道,浓厚得很,感觉像是可触之物。 早上醒来,才知道所谓的二郎镇基本上是山坡上的城市,陡峭的山坡上全是房子,一直延续到最下面的古渡口,上方则是莽莽群山。河对面,则是贵州习水镇,出产的习酒也属酱香型。 顺着二郎镇的山坡往上攀登,越高处,越觉得地势之险峻,山下的赤水河变成狭长一条,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第二次和第四次都是从古渡经过,也就是面对远处看似无尽的群山,毛泽东发出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感慨。 车爬山路半小时,终于到了储藏郎酒的天宝洞。尽管现在这个储酒洞已广为人知,可是1969年,近在咫尺的郎酒厂的职工也很少知道此洞。朗酒集团副总经理李明政告诉我,当时是工厂的会计邹朝贵给母亲采药,一味药已经齐了八九,独差石灵芝一味,山上打猎的人告诉他,山上峭壁下的溶洞附近有此药,他清晨上山,黄昏时方到,终于采到了石灵芝。这时,一群鸟雀惊起,上百只岩燕飞出洞穴,邹朝贵下山时想,要是用此洞给当时缺乏仓库的郎酒厂储藏酒就好了。 上世纪70年代初,这个被当地人称为“天保”、据说是石达开部队在里面躲藏过的洞穴终于被郎酒厂启用,为了便于管理,将郎酒厂所有的酒,包括解放前惠川糟坊的老酒全部纳入洞中,一一编号,郎酒于是改变了以往类似于茅台那种山脚仓库堆放的方式,全部转为洞藏。 进洞前,不仅要关掉手机等电子设备,还要在门口的钢柱上擦手,以释放静电,管理的工人讷于言语,却很严厉地要求一个程序不能少——几千吨白酒在几百米深的洞中,当然消防安全是第一位的。 进入洞中方才觉得暖和了许多,原来洞中冬暖夏凉,常年保持在22摄氏度左右,郎酒在经过“四高”,也就是“高温制曲、高温发酵、高温堆积、高温馏酒”几道酱香型白酒的必须工艺后,进入了“一长”,也就是长期储存。一般情况下,暴热再暴冷之后,酒分子的活动加剧,生香能更好陈化,转为以韵味取胜,据说刚烤出来的郎酒无酱香味,必须经过3年以上储藏,才能自然“生长成熟”。 进洞几百米,石壁上、陶罐上黑糊糊的菌斑大大增多。带我们进洞的工人让我摸索,摸上去柔软湿润,可是手上毫无沾染,还是很清洁。原来,这就是著名的酒菌。工人告诉我,原来洞中无此物,在最初储藏时,大家以为这是灰尘,拼命清除,怎么除也除不干净,索性保留下来。结果,有酒菌的空间储藏的酒要明显好于外边储藏的酒。 李明政告诉我,酒厂的总工杨大金曾经做过实验,同样批次的酒,一坛入仓库,一坛入洞,一坛入土中埋,3年后,还是洞藏酒的口感和理化指标最好。“至今也没说清楚这是为什么,不过洞中的储藏条件,包括那些厚厚黑黑的菌群,利于酒体内有益物质的生长和保有。” 天宝之下就是地宝洞,走到天宝洞三四百米深,见一大溶洞通往下面,中间安有铁爬梯,风极大,据说从前工人经常爬上爬下,现在为了安全已经禁止。我们原路返回,又经过一段山路,才到了半山腰的地宝洞。此洞走进去恍如迷宫,天宝和地宝洞中的酒有年份极长者,这就又是酱香型白酒的独特之处了,老酒勾兑新酒,方能使新酒香味醇厚,而洞中储存的酒均按照批次储藏,哪年哪月生产,一目了然。李明政说,郎酒厂以前经营不善,所以留下了大量存酒,没想到到了现在,这些都成为拿钱买也买不到的财富。 自茅台镇开始的酱香型白酒,沿河而下,基本上在二郎镇这里有了收尾,酱香型白酒就很难离开有美酒河之称的赤水河而存在,沿岸大大小小的酒厂都在做酱香型酒,郎酒厂对面的习水镇,最近也建立起部分茅台酒的新厂房,主要因为茅台镇的地块基本已经使用完毕。 而郎酒下游不远处,还有古蔺县的酒厂,也生产酱香酒。“味道如何?”郎酒厂酒体中心的主任沈毅笑着回答:“还不错,可是,和郎酒截然不同。”两个厂距离只有几十公里,生产工艺完全一致,为什么不一样? “即使是同一个厂区,不同车间做出来的酒,哪怕是同季节、同原料,味道差别也大得很。”沈毅轻描淡写地说。而如何将这些差别很大的存酒,最终变成出厂时香味接近,质量统一的好酒,就是品酒师的功劳。 郎酒的乡土纽带 沈毅刚30岁,脸上还有点孩子气,却是最年轻的国家级白酒评委。虽然白酒的酿造和储存过程中,天然之功最终往往胜过了人力,可是沈毅却有近乎相反的念头:“我要把自己的舌头变成一个最精密的仪器,几千种味道都储存在我的味道谱系里,这样,瞬间就能品出酒的味道。” “家在二郎镇住,很少有人对酒完全无知。”二郎镇8000多人,现在在酒厂工作的有3000多人,退休员工约2000人,其余的也都和酒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按照沈毅的说法,酿酒就是二郎镇人的日常生活,在本地上中学的时候,他就已经基本了解了白酒的制造过程。 16岁,沈毅在成都上大学,学的是经济,他才发现自己是同学中的酒专家,稍微一喝,就知道酒的大概香型。19岁,沈毅回到郎酒厂工作,分配的岗位是热电车间,那是当时厂里科技含量最高的车间。在厂里选拔品酒员岗位的时候,他动心了。 刚开始考试门槛很低,就是分辨水中香精的种类。“稍微加以训练,就能分辨出来了。”只是酸甜苦辣咸几大味觉体系而已,这个过程持续了两个月,分辨也越来越难:“水中的含量越来越低。”沈毅那时候开始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周围的人慢慢被选掉了,可是我还在”。 那是四川酒业发展的年代,不仅厂内需要品酒员,泸州市、四川省也开始重视这项工作,经常进行比赛。“就像‘超女’海选。”沈毅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一步步越走越高,最后走到了国际级品酒员的赛场上。“那是叫人崩溃的考试。”现在说起来,沈毅还是印象深刻,不仅要区分高度酒和低度酒,还要区分高度中的53度和50度。“酒度相差悬殊的时候,很容易辨清香味物质的不同,可是,在只差一两度的时候,我一边尝,心里一边打鼓。” 不少人提到沈毅的时候,喜欢说他在中央电视台参加品酒师挑战赛的故事,电视直播,他能够在瞬间品出酒的度数和品牌。不过沈毅自己觉得,比起央视表演性质的比赛,还是国家品酒师的考试更专业,几百个全国精英一起考试,最终选出的只有十几人,最难的题目是,第一天尝了一种酒,是第几轮第几杯,第二天还得再次尝出来,这杯酒昨天哪一轮出现过,是什么酒,这个最“崩溃”。 他说自己心理素质算好的,可是那时候,也睡不着了。沈毅的师傅,郎酒厂的副总工程师蒋英丽还记得,难的不只是喝酒,还有喝水,要区分矿泉水、纯净水、白开水、蒸馏水和自来水,水是无色无味的,以往考品酒师的时候也没测试过,不过现在难度提高了。 沈毅的长处是,他在善于品尝之外,还善于观察,高度酒的芳香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刺激感也不同,有时候几度的差别,就在那里。那是2006年,他26岁,最终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白酒国家级评委。“我才知道,电子舌头只能尝出几十种酒差别,而我的目标是,尝出几千种酒的差别。” 回到工厂做品酒师,沈毅才发现,尽管自己已经是国家级评委了,也很难说就掌握了酱香的奥妙,不是说把好酒和不太好的酒一勾兑就万事大吉了,“每批出产的酒的味道和厚度都有波动,而我的工作就是,把这种波动变成没有,我们就是酒厂的仪器,而且要求是一个数据库极其庞大的仪器”。 沈毅于是形成了边走边尝的习惯,除了菜场上的各种新鲜蔬菜外,他还喜欢上山尝各种野草,闻那断处的刺激味道,“数据库越丰富,你的意境越复杂,但是,这种复杂又必须是一清二楚的,知道各种味道的来源”。 尝洞外的草,也尝洞内的酒。“几百批次的都尝过了,最喜欢的是39批次的,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的出品,香味复杂,难得的是还没有勾兑,韵味就很悠长,像铁观音茶。后味干净,酒体饱满。”有这样丰富的品尝经历后,才能保证出厂的白酒会有稳定质量,新勾出的酒要和以往勾出的5个批次的酒编号再混合,几十名品酒师一起鉴定,最后有80%的通过率才能算通过。 和沈毅聊完,才知道,蒋英丽,郎酒上一代国家级品酒师,是他的表姐。可是随即就知道,在二郎镇,这种亲戚关系是很普通的事情,镇上人不多,又多在酒厂工作,沾亲带故太平常了。 亲族关系和师徒关系在郎酒厂比比皆是,这种关系,构成了郎酒厂真正的生产环节,师徒往往是亲戚,即使不是亲戚,二三十年的师徒关系下来,也变成了亲人。 师徒关系在酿造车间里最为明显。酒厂虽然划分为各个车间,可是,每个酿造车间都是单独完工,其实就是传统的酒作坊,和别的车间不构成上下游流水线关系。粮食进了车间,再出来已经是酒浆了,这就要求车间主任是一个全面手,而成为全面手,少不了师傅的多年培养。 走进第七车间,主任王会坚决拒绝交谈,说他不会说普通话,可是在我们走到正在发酵的粮食堆附近的时候,他又走过来,光脚往粮食堆上一踢,骄傲地说,发酵程度,全部掌握在光脚上。
王会也是土生土长的二郎镇人,可是家里人不在酒厂工作。他16岁进厂,10年学过去,基本掌握流程,可是“距离成熟的全面的老手还远着呢”。他的师傅当时已经60多岁,又带了他20多年,80多岁才算彻底离开车间,而王会在40岁的时候,才敢于说,自己掌握了车间的所有环节,用鼻子,远远地,根据香味的浓淡,掌握出酒的时间,根据脚的触觉,掌握发酵的程度。 一山之隔的浓香型白酒 花三四个小时穿越不知名的大娄山余脉,回到了泸州。说来也真是奇怪,一山之隔,靠近赤水河,就出酱香酒,而山这边,就出产有浓香白酒鼻祖之称的“泸州老窖”,赖高淮纠正我的概念:说是一山之隔,其实在前些年的时候,这段路程也要走上一两天,而在清代,甚至是一周的脚程,所以两地算得上距离遥远,因为交通不便利,在清代出现两个体系的造酒法和两个体系的酒香标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更多阅读
新民酒:一场旗帜鲜明的运动(1)
2012年度下半年,中国白酒结束了量价齐升的黄金十年进入到新一轮战略调整期。白酒的这一轮结构性调整主要源自于白酒消费环境深刻变化而形成的产业链联动反应,其对于中国白酒未来发展必将产生极其长远影响。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
联想控股:丰联酒业初长成(1)
全资并购:丰联集团中国白酒路线图 经过九年多市场研究与专家论证,2011年6月,世界五百强企业----联想控股开启了令中国白酒行业眼花缭乱并购浪潮,仅仅一年多时间,联想控股全资并购了四家中国白酒企业,控股一家白酒企业,奠定了
工业企业营销战略:创新赢利模式的扩张力(下)
在《工业企业战略:创新赢利模式的扩张力(上)》一文中,叶敦明阐述了品牌模型和速度模型等两个常见的创新赢利模式。创新,意味着打乱了常规的思路和做法,赢利模式内在的四个要素的组合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新赢利模式能否给一个
塔塔钢铁总经理:最好的领导力是谦卑(1)
作者:塔塔钢铁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 穆瑟拉曼 出处:《中欧商业评论》 “如果还有来生,我依然会选择塔塔钢铁,而不是那些时髦的IT企业”。 穆瑟拉曼(B. Muthuraman),塔塔钢铁的掌门人,几乎陪伴了塔塔钢铁一半的生命历程。1966年,
李玉琢:我的公司政治观(1)
公司政治与价值观我认为组织在认识上必须一致。我曾经给有的高管发短信要求其辞职,大意是:“你的追求和公司的追求不一致,以你的观念和思想,无法成为大家的榜样。”当一个企业的公司政治非常复杂时,我如果不是主导者,就会选择离开。四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