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当参加各大名校自主招生考试的高三学子们忙不迭地挤火车、打“飞的”南下北上赶着场子参加天南海北各大名校的面试时,中国科大宣布:取消面试,单以五校联考和科大特色考试的笔试成绩确定对考生的优惠等次。 说来可笑,我的一个学生在正值春运交通极其拥挤的情况下千里迢迢耗资数千元由父母陪伴赶赴京城面试,其时就回答了一个问题:“蔬菜价格上涨超过肉类,你怎么看这个现象?”(而我所在的这个被农村层层包围的小城里,是什么时候也没有出现过这类现象的)是不是有些滑稽?这样的面试到底能考查出学生什么能力?从我身边一些参加过名校自主招生的学生的得失情况分析,那些性格外向而健谈的学生往往更容易得到面试老师的青睐,而性格内向言辞拙讷的学生常常会在面试中吃亏。事实上,我们的高校并非都要将学生培养成辩手、外交家和新闻发言人,更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事务性工作,以口头表达能力定成败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自主招生的公平性。 再瞧瞧网上公布的那些面试题,看得出它们价值几何吗?比如:“‘我是一个克隆人,我有血和骨,把我的Y基因换成X基因,我的小克隆人长大后就成了异性。’怎么看这首诗。”“如果你是联合国秘书长,如何解决索马里海盗问题?”这样的题连真正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及其幕僚们也为之挠头,你指望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会拿出一个什么上佳方案?不能不承认大学面试题较过去有进步,开始接触社会问题了,但可惜的是,不是大而无当就是具体而微,而真正的社会热点(诸如钓鱼执法、涉黑事件、野蛮拆迁、开胸验肺这类2009年公众极为关注的事件)却无一所学校涉及,我估计这绝非为了防猜题。
![组织生活流于形式 流于形式的面试](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216539102703.jpeg)
既然那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无助于考量学生素质,既然面试行为已成为增加优秀学生学业负担的隐患,既然春运期间让成千上万的学子长途出行会无端增加学生家庭和交通部门的负担……我们的普通大学为什么就不能取消流于形式的面试呢?难道中学举荐、学生自述、大学筛选加上高难度的笔试还不能让大学招生部门对考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