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文/ 陈思静
自从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金融危机”这首震撼的交响曲被奏起,并顺理成章地成为2009年度主题曲。在这样一片混杂的环境中,我们的听觉很可能已经被混淆。 “我一直没有把这一次的金融‘风暴’与惯有的‘危机’相等同。即便一定要说这是‘危机’,那么我选择称它为‘美国式’的新型金融危机。”在2009年12月“金融家大讲堂”中,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试图向我们还原金融危机乌云笼罩下的世界的真实面貌。 回放历次金融动荡的画面,不难归纳出“三大失控”是金融危机的显著性标识:即金融市场价格失控、金融机构经营失控、金融政策效果失控。 然而从2008年9月以来,美国的经济状况似乎并未滑出“可控”范围。 在金融产品价格方面,美国的股价、汇价双跌只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跷跷板的两端一涨一落,而房地产价格的跌幅约30%,也没有一般国家经历危机时约80%那般猛烈。 在金融机构的状况方面,虽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但相比于其8300家金融机构的总量来说只是小巫见大巫,且世界十大银行中美国至今仍占得一半的席位。 在国际资本流动方面,所谓的“金融危机”不但没有使外资大量撤离,反倒扭开了一道资本流入的新阀门,资本流入由百亿美元水平迅速升涨至千亿美元水平,与美国弥补贸易顺差的愿望不谋而合。 可见,金融危机已经“转型”。 2009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美国公司约占二分之一,中国公司上榜43家;全球700名大富豪中有将近400位是美国人,华人上榜数未知。制造业、汽车工业与房地产业等支柱对美国经济来说已是过去式,航空航天、医药、IT等新兴行业的垄断才是进行时。而在金融领域,美国已经进入混业经营的高级阶段,而中国才刚刚由分业经营小心翼翼地转向混业经营。这些都说明,美国经济相比于中国是超规模的、超阶段的,是高端、新型且现代的。尽管中国经济在20082009年度一如既往地飞跑着,但与“领跑者”仍相距甚远。因为无论是拿世界第一大(按资产规模)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与美国花旗银行去比较,还是以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的身份与日本的外汇管理概念相比照,都还是会自惭形秽。即使我们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仍不能脱离发展中国家之列,这是必须要认清的。 中国政府当下最急迫的是要学会检讨与反思,而非与老百姓的信心博弈。我们在赶超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最需要向他们拷贝什么?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国家利益为背景的系统与框架的建设,而不是在国际舆论的洪流中见招拆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