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产业要越过正常的门槛还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
撰文/马继华(资深电信研究专家)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1月27日发布了业界期待已久的iPad,整合了出版业,打造了iBookStore,并可为用户提供电子书下载。这被业界认为是苹果剑指电子书市场的重磅产品,499美元的最低售价与当前的电子书基本持平,但在关键的技术指标上却占有明显的优势,主要在于内容的整合、用户体验的提升和设备性能的优化。 从2007年亚马逊Kindle成功培育市场后,国内外就纷纷涌现出大量企业瞄准电子书市场,产品更是层出不穷。国际上有苹果、谷歌、微软、索尼、华硕、明基、Barnes & Noble(美国图书零售商)等,国内有以上海为中心的易狄欧EDO、易博士等“海归派”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翰林、汉王、文房等“本土派”,再加上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借TD(3G)之势的大力托举,电子书市场发展异常迅速。如今,电子书已经进化到第三代,电子墨水显示屏、时尚、轻薄、大存储、多功能、翻页快、互动阅读成为标配,也成功打入消费者市场。据接近亚马逊的消息灵通人士称,截止2009年12月用户手中持有的各种类型的Kindle电子书阅读器的数量达到了300万台。这比分析师预测2010年底250万台的时间提前了近一年。 电子书历尽互联网潮起潮落,由此发展而来的新生代产品正在成为市场新亮点,以移动化、养眼化、正版化等为卖点,商机无限。与CMMB(手机电视)一样,电子书也是继MP3占领人的耳朵以后开始争夺眼睛的工具,不同的只是一个是视频,一个是文字。当然,未来很可能两者会有交集。 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电子书市场本身尚未完全成长为一个成熟产业。据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电子书的出货量不到300万台,只相当于业内认为电子书形成规模所需要的3000万的十分之一,中国的销量仅为69.3万台。据专家预测,电子书产业要越过正常的门槛还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进入发展期可能还需要5~7年。 从现实来看,电子书市场的发展瓶颈主要在于四个方面:第一是定位。现在的电子书将各种各样的功能堆积在一起,核心应用反而被忽略了。其实,用户更关注对自己最重要的功能,附加太多反而操作复杂,也容易出错。样样都通,样样稀松,对电子书绝非幸事。 第二是价格。根据中国移动的消费者调查,1500元甚至1000元以下的电子书才能被消费者接受,但是目前的电子书最便宜的都在2000元以上,贵的甚至达到5000元左右。这样的价格绝对形不成人手一本的规模,更谈不上实现电子阅读替代书本阅读的革命。 第三是习惯。从毕昇造纸到活字印刷的诞生,中华四大发明有两项是关于阅读,千百年来形成的读书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用电子书实现低碳阅读确实是好事,但要人们改变,谈何容易。 第四是内容。对于电子书来说,如何实现“作者、电子书、读者”三者之间的有效衔接,绝对是其生存的关键。也有公司正在研究将小说创作与电子书下载以及客户参与互动结合起来,如果真能成功,也算是实现了“终端+内容”的完美融合。 不过,即使电子书市场面临各种挑战,但各大厂商决心已下。在iPad发布没多久,Google很快就在官网上公布了基于ChromeOS的Tablet产品设计图;华硕电脑也于2月6日再次宣布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更多电子书阅读器和平板电脑,以便与苹果的iPad展开竞争;盛大网络成立果壳电子,计划推出Bambook;众多山寨厂家更是闻风而动。 蜂拥而来的局面,能否成为电子书产业的福音尚无法给出结论,但冀望快餐式获取利润的想法肯定不现实。只有用心耕耘,潜移默化,才可能迎来电子书市场的收获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