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遭遇到了撤资的风暴,金融行业的外商为回笼资金应付燃眉之急撤资尤其明显。苏格兰皇家银行抛售中国银行股份,瑞银集团亦将所持的中国银行34亿H股全部出售,美国银行则减持了56亿股建设银行H股。
英国瑞尔以1元价格把风电项目股权甩卖给天奇股份,高盛则在减持西部矿业,中国最大的外资零售商家乐福,其董事会也正在讨论准备整体出卖中国业务。总之,外资股东撤离事件此起彼伏。
2009年中国国内还出现了部分外商直接投资非正常撤资的现象,即外资企业在没有清算债务以及申报破产的情况下,不按合法程序而突然撤离的行为,遗留下大量的诸如劳资纠纷、建设工程以及买卖合同纠纷等问题,从而直接导致其配套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出现资金困难,并进一步引发经济社会的连锁反应。
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跨国公司海外投资谨慎
跨国公司为应对危机下的资金需要而撤资,表面上似乎可以理解成短期性的丢车保帅行为,但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在未来还将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挟制。金融危机引起各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反倾销、反补贴、特保等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谈判多年的WTO多哈回合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预计全球经济将有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贸易保护主义状态,作为国际贸易先锋的跨国公司因此将成为众矢之的。一方面跨国公司需要权衡国内日益强烈的关于实行贸易保护策略的政治要求;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仍然存在跨国公司追求的巨大的利润空间。
2009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轮胎特保案。轮胎特保案是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发起的首例特保调查,也是案值最大的一起。这次特保案起诉方是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劳工团体一直是奥巴马的铁杆支持者。美国几家最大的轮胎公司的立场就很值得玩味,一方面他们在中国有巨大投资,为每年返销美国的二次轮胎提供了巨大利润;但同时又不得不考虑其公司总部所在地俄亥俄州的选民的政治诉求,所以在轮胎特保案上不便公开大肆反对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但不可否认,这个判决对美国轮胎公司今后对华投资肯定会产生深远影响。
三、政府对经济和企业的干预加大,出现“产官学研”的研发模式
各国政府为减少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纷纷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政府干预经济的形势日益明显。美国传统上是没有产业政策的,经济发展公私分明。但这次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开始延伸到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国有化这样很“欧洲”的概念几年前在美国不可想象,现在却成了活生生的事实,比如通用汽车的国家入股。美国民众也开始改变对政府干预经济的看法,慢慢接受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占越来越大的地位,比如公众对医疗改革的探讨。
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在一些新技术领域将出现和美国政府合作、类似中国“产官学研”的研发模式。在新能源汽车最关键的电池技术上,美国就出现了官方和私人企业的大型战略联盟,开放技术。几年来一直流行的研发机构向亚洲新兴国家转移的现象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跨国公司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将会更加强调本土的研发实力。
四、跨国公司管理模式从依赖数学模型到注重人的转变
自从金融创新出现后,金融投资开始过度依赖数量化模型,理论假设与市场现实严重脱节,对未来的资本收益变化的预测也严重失真。特别是近年来,有着严格假设条件和繁杂理论结构的数理模型深受全球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评级机构的追捧,成为度量金融风险的主要工具。但如果过多地依赖这种数学模型,建立在很多假设的基础上,金融衍生品就可能出现问题。在这次次贷危机中,尽管金融机构对次贷衍生产品建立了精巧繁杂的定价和评级模型,但面对美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突然逆转的实际情况,模型的前提假设和市场现实风险严重偏离,导致风险定价功能失效,引发投资者的恐慌,并通过“羊群效应”传导放大风险,最后酿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美国企业一贯崇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很多大公司迷信量化管理,比如六西格玛等。但毕竟现实经济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数理模型不论多么精巧庞大,也难以涵盖所有的情况和风险特征,以若干参数来完全描述市场风险的变化,替代理性的市场投资决策,必将导致危机的发生。目前美国战略管理学术界就在讨论这个问题,似乎意见的方向开始改变,今后将借鉴亚洲企业的管理模式,更加注重人的因素,相信学术界的思想也会渗透到企业界。
五、跨国公司成节能先锋
绿色发展将是2010年跨国公司最时髦的口号。除了表明公共的因素之外,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上升趋势,将促使各大公司纷纷采取节能方法或者使用新能源开发新产品。2009年,谷歌就在奥地利林茨市附近的Kronstorf村购买75公顷房地产,原因在于因为它提供了非常好的建设一个服务器场的条件。这些服务器的工作需要大量的电源,还需要保持计算机凉爽的不间断的供水,而该地区恰好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中国投资新版图
2010年,投资中国的外企可能会面对一些挑战,但更多的是不断涌现的新机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率先复苏,走出相对独立的行情。这大大增加了中国市场在外资企业心目中的重要性,很多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缩减生产规模,独独在中国加大投资力度。2010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加快,引进外资下降的局面将全面改观,也许会出现一个外资涌入的小高潮。
一、中国市场更加开放
吸引外资前景乐观的一个原因是,与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不同,中国政府对市场的管制在某些方面甚至出现松动。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汽车补贴均有外资或合资品牌入围,外资的药品企业和医疗设备企业也很可能从医疗体制改革配套中受益。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中国经营的外资企业真正享受到了国民待遇,而实际获益多少取决于这些企业是否下了功夫,有没有长期计划,能不能争得过中国本土对手。现在看来,大部分经济刺激计划至少会在2010年延续,家电下乡甚至可能成为长期政策。长远看好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应该有所打算,不再龟缩在一线城市,及早布局二三级市场。
二、跨国公司二次西进
2008年开始,跨国企业西进迎来第二次热潮。
西部比东部拥有更低的人力成本,特别在IT人才方面,未来,西部将是劳动力资源的主要提供区域。西部电力资源丰富,在西部建厂能享受到更低的电力成本,同时西部土地面积广阔,土地价格也相对更低。西部消费市场也是中国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而随着西部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西部的出口贸易也将得到发展。现在,包括惠普、英特尔、富士康、通用电气、马士基等著名跨国公司都已经开始将工厂向重庆、成都等西部城市转移。
三、消费品行业潜力巨大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外资机构对消费品行业的投资力度可能进一步加大。随着相关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国内市场的放开,外资企业不再满足于在舶来品如碳酸饮料和深加工产品如化妆品等领域的领先地位,而是沿着产业链向纵深发展。例如控股豆制品企业,倾销外国大豆;布局畜牧养殖,稳定乳制品、肉制品的上游。2010年,肉禽蛋奶、啤酒饮料、个人卫生用品、造纸行业等都有可能成为外资投资热点。
另外,医改对中国制药行业冲击很大,国家对制药行业的保护也出现松动迹象。这给国外大型制药公司提供了一些机会,外资机构对这一领域的投资可能在2010年快速升温。
低碳经济目前在国际上成为吸引投资的热门领域,混合动力汽车、新能源等板块在政府鼓励下在国外已经有了一些产业化实践。2010年这些行业有可能成为外商投资的另一个热点。国内新能源领域已经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而整合低水平的重复投资正是某些外资机构的拿手好戏。
四、与国际接轨加速
拟议中的A股国际板,很有可能在2010年下半年推出。这是中国开放金融服务行业的一个显著进展,可以看成是中国政府由金融管制逐渐向金融管理过渡的必经步骤。在国际板上市可以给有志于在中国长远发展的外资企业诸多好处,包括较便宜的资金、长久的媒体关注、较低的沟通成本等等。对跨国公司最好的结果莫过于在中国大众心里的地位,由外来媳妇变成娘家人。
当然,中国的反垄断法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显现出来,中国已经隐隐成为继美国和欧盟之后又一个世界性的反垄断中心。2009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兼并数量大幅下滑,反垄断法的影响并未完全显现出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并购业务重新增长,未来几年反垄断法对国际间并购的影响将逐渐显现。外方将重新认识到与中方合作可以合理降低成本,让自己更具竞争力,以技术换市场在2010年可能再次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