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为知名经济学家 写给北京大学2009年秋季“新政治经济学”研究班的同学们:我的课讲完了,但我会参与同学们的报告。因为,知易行难,真正的课程,是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实践展开和领悟的。 课余,我有了机会置身于“冬日的火”,我谈到我们中国的新闻,在我们所处的中国转型期社会的三重身份。 首先,如在西方一样,新闻之难,不是说出真相,而是说出全部真相。 其次,在当代中国(不同于在西方),学院派知识分子,不论由于何种原因,失去了批判主流社会的能力。但任何一个社会,在任何时期,不能不有对主流生活方式的批判。批判精神,是“现代性”的标志。虽然,现代之前的人类社会里也出现过对既有生活方式的怀疑和批判。依照康德的看法,那些不敢普遍地持有批判态度的社会,尚未“启蒙”,故而停留在现代之前。
![【博客】中国新闻的三重身份:真相、批判、公共空间](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2183214982254.jpeg)
对社会主流保持批判态度,这样一种极端重要的社会职能,今天,在中国,由“严肃新闻”承担着。严肃的(而不是娱乐的)新闻追求,也称为“新闻专业主义”。 第三,不同于西方的或稳态的社会,在当代中国社会,可用来表达意愿和对话的各种机制,严重扭曲或完全缺失。理想而言,基于自由表达的舆论(当然存在不同的兴趣和利益冲突),通常称为“公共空间”。作为程序的民主,和作为公共空间的民主,在奈特“科学,哲学,社会过程”的视角下,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表达。甚至,在奈特看来,后者是内在的过程,前者是外显的过程。塑造和维护这样一个公共空间,对现代社会之“现代性”而言,是一种极端重要的社会职能。 基于“社会演变依赖于演变路径”这一基本原理,我们知道,由于民主过程的其它角色的缺位,这一社会职能,在中国,被让渡给了新闻。这是严肃新闻在中国转型期社会承担着的第三重身份。 新闻,若要扮演这一角色,就要遵循公正原则,尽管,我们也知道,诸如“公正”这样的语词所包含的严肃性,早已被当作商业广告消费殆尽。惟其如此,我们最终明白了一个浅显却不易践履的道理:当语言被污染之后,行动是最纯正的语言。 也因此,我见到了“冬日的火”和人数多到足以构成中国新闻史事件的那些引火者们。没有“一以贯之”的原则,就不可能有公正的新闻。当然,报刊是可以模仿的。但没有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那模仿就总难免随风摇摆,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忽西忽中,于是“严肃性”被“娱乐性”取代,“化大众”被“大众化”取代。为应对中国问题的复杂性,我们坚持的一以贯之的新闻原则,称为“复杂的自由主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