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富邦控股集团 富邦的金控之路



在台湾的领导性市场地位就好了。金控下面我们还有很重要的子公司,包括做创业投资,就是风险投资。我们也有做证券投资顾问。我们的金控创投现在在台湾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事业,比如电视购物,我们开台一年就达到损益平衡,这破了世界纪录。

  我想我们跟其它的金融机构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的资产配置是比较分散的,我们获利也是比较分散的。资产最大的当然还是银行,包括台北富邦银行和香港富邦银行。我们总资产是新台币差不多3万亿,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差不多是6000亿人民币。

  从台湾封闭期到开放期到现在,富邦所采取的,我归纳为六大策略创新。一是金融百货策略;二是整合营销策略;三是策略联盟;四是并购加速成长;五是事业群架管理策略;六是迂回布局大陆市场。

  台湾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大概是一个封闭的时代,我们是不讲究效率的。

  1961年我们短暂开放过保险市场。我们在台湾可以说是第一家的民营保险公司。

  走到后面就是所谓的开放期,所谓台湾的解严,经济上也开始推行一连串所谓自由化的措施。从1980年开始我们就开放了美国保险公司的分公司,到1988年整个证券公司开放,到了1992年所谓商业银行,还有基金管理公司也开放了。到1993年整个保险市场都充分开放,到1995年金融业也开放了,1998年期货也开放了,1999年工业银行也开放了。

  开放的结果当然是服务质量的提升,因为以前的金融机构都是公营的,所以服务品质当然是提升了,另外产品加速创新,因为竞争,新进入市场的人一定要想办法说我怎么做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其实所谓吸引国际人才,跟现在大陆很像,不是真正说外国人来加入本地的金融市场,而是把外商中有服务经验的台湾人吸引回本地的行业,因为他们过去在外商那有一些经验,现在回到自己的国家也有一个很大的舞台让他发挥。

  当然负面的我们可以看出来,一下子市场开放,因为封闭太久,当时大家认为只要拿了一个牌就是暴利。所以当然一定造成市场分散,因为过度竞争。所以过度竞争之下报酬肯定偏低,所以一定会泡沫化。在2000年的时候台湾有53家银行,证券公司有142家,而且这是开放初期,从400家一直下降到142家;产物保险29家,人寿保险有31家。

  我们看到刚才说的过度竞争,ROE(净资产回报率)是非常低的。我记得花旗银行在不可一世的时候,它的ROE是25%,台湾的银行业在2000年的时候它的ROE不到10%,证券业更可怜,只有1.7%,所以这是非常低的投资报酬率。

  在开放期,我们采取的策略是只要发牌我们都想办法拿牌,所以不管你是银行开放也好,保险开放也好,资产管理公司开放也好,我们都进去。所以我们主要事业是从1988年证券市场开放以后陆陆续续成立。所以,我们就成为了台湾可以说产品线最完整的一个金融机构。这就是我们创新策略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所谓的“金融百货”。当时我们的想法就是所谓的“一次购足”,一个客户到了富邦,他可以一次购足他所有的金融商品和金融服务,所以我们当时也从分业经营走向跨业经营。

  一直到2001年,台湾有了所谓金融控股公司法,所以我们就把所有的富邦公司全部自己透过内部的整合,把它往上成立一个上一层的控股公司。我们所谓金融百货的策略开始被所有台湾的金融公司模仿。

  我们采取的第二个创新策略就是所谓的整合营销。整合营销其实就是“交叉销售”。我们当时比较引以为傲的,例如富邦银行在发行白金卡时,我们去我们自己的数据库里面,把名贵车,有房屋的,这些都是有产阶级的,有可能变成我们白金阶级的,我们就把他捞出来,他只要签名,同意成为我们信用卡的持卡人就已经完成发卡的手续。一般我想一百个能有十个响应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我们有50%的响应率,当时在台湾造成了一个轰动,这个我想也成为了一个世界纪录。

  当时台湾在1998年有一个本土性的风暴,台湾很多上市公司也因过度杆杠化而倒闭,我们富邦银行是一个中小银行,也是受伤很惨重,我们当时想是否拉一个公司来做伙伴,因此有了跟花旗银行的结盟。问题是花旗为什么会选择富邦,当时富邦还没有走出台湾,而且也是没有什么知名度的金融机构。其实就是因为花旗当时的策略跟我们是一样的,就是希望发展成为一个金融百货的金融机构。

  当然我们的收获就是知名度的提升,大家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巨人做你的策略联盟的伙伴,我们在地雷引爆以后被人家说摇摇欲坠,然后很快就恢复了。后来在2004年我们与花旗解除策略联盟。

  到了第三个阶段就是所谓的整并期。刚才我说的过度竞争,就是希望说是否让金融业可以减少,恶性竞争可以降低。那也是配合2000年整并的趋势,当时全球都在做规模扩大,当时有好多个银行通过合并把规模扩大。

 宁波富邦控股集团 富邦的金控之路

  台湾金融控股公司法,表示金融业的政策重心从自由化已经转向整并,当时我们提出来一个观念:成立金控公司,希望达到三个“C”效益,一是Cost Savings,二是Cross Selling,三就是Capital Efficiency。金控公司已经成为台湾金融业扩大规模和跨业经营重要的平台。

  从2000年以后台湾金融业进入一个整并期,合并的一些案子很多。我们觉得除了靠自己成长,最重要的是透过并购。

  我们认为并购当然不能乱来,并购一定要有纪律,“方向正确、价格合理”。例如思考之一是为了经济规模,达到比较大的经济规模。我们并购是为了要取得一个战略的地位,比如说我们到香港去并购港基银行,就是为了取得一个能够参股大陆银行的机会,所以这种并购就属于一个战略地位的考虑。

  当然要选择好的时点,不过有时候天时是最难控制的,你自己觉得都已经准备好了,老天爷也不见得会帮助。我们是运气比较好,我们被人家认为我们是危机入市。我们在香港并购港基银行,后来改名为富邦银行(香港),刚好是SARS结束的时候。当然去年我们最出名的就是买了台湾的ING安泰人寿,这个也是因为金融海啸。我们的规模,从1999年的股票市值大概30亿美元一直成长到现在接近100亿美元的市值。

  我们第五个策略创新,就是事业群架构管理。打破原本以子公司为主的运作模式,重新依据客户导向原则,成立事业群。

  我们刚才讲说变成一个客户导向的管理模式,最主要就是在产品面、通路面跟客户管理要整合营业。例如我们人寿保险的保费收入里面有四成都是来自我们内部的通路,所谓内部通路包括银行、包括产险公司,包括证券公司帮人寿保险公司卖,所以我们跨售比例是非常大的。我们从原来的每位客户有2.77个产品往来,现在已经达到了11个产品往来,不是只有一种产品的关系,是有多种产品往来的关系。

  下面我要讲一下我对台湾金融市场的看法,经过了我刚才讲的整并期,现在台湾还有38家银行,还有29家人寿保险公司,还有93家的证券公司,以台湾的市场来看这个数目都太大了。所以我们认为继续整并这是台湾金融业必须要走的路。

  但是这个整并最大的困难,台湾的银行业有50%还是在公股银行的手里面。过去公股银行民营化的时候,过程有一些不被社会所接受的方式,所以现在台湾新的政权和新领导人,他们倒过来认为说这个公股银行不能继续推动民营化。所以公股银行必须要留在国家的手里面,这对银行整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整并的效率当然是不会达到我们想像的成果。

  我们采取第六个创新的策略,就是迂回布局大陆市场。我们在2004年并购了香港的港基银行,并更名为富邦银行(香港)。所以在我们台湾金融业都被认为是不可思议,你怎么有办法参股大陆银行?所以我们想办法就绕到了香港。

  谈到两岸金融发展契机,当然大陆市场吸引力非常大。我们应该追随我们客户的脚步,能够延伸服务大陆台商客户,我们很多客户他们的工厂都搬到大陆上,所以他在台湾现在没有资金的需求,过去因为台资银行没有办法登陆,所以他们也会产生融资困难。刚才我也在一个场合提到说,台湾的经济大家都知道以中小企业为主,相对众多的台商在台湾都是中小企业,大陆的银行是缺少服务中小企业的经验,更何况服务台湾的中小企业。因为现在台资企业在大陆的经济发展上面有很重要的角色,所以我觉得以后我们台资的银行能够登陆,怎么协助台资企业能够壮大,我想这对大陆经济的发展也会做出它应有的贡献。

  当然,大家看到大陆现在经济飞跃成长,也希望开发新客户,就是大陆本地的市场,“开创金融事业的第二春”,但我们有些同行对于大陆市场可能太过于乐观。我只说我们是精壮,不是精瘦,虽然小但是我们肌肉练得还是蛮发达的,现在台湾金融市场的佼佼者应该也有一两把刷子,也不见得到大陆来就完全不堪一击。我们希望从小做起,我觉得一级战区都不要考虑,所以我们的目标可以考虑从二线城市,在那里我们台湾金融机构应该还有机会。

  最后我想提供金融海啸以后对新的金融商业模式我的一些浅见。最近美国的国会,已经通过大型金融机构分拆草案,他认为有必要的话他要分拆和降低资产的规模。

  在花旗集团成立的时候,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准许银行跟证券混业经营。现在有一些说法是,应该要分业经营,混业经营带来的风险太大了。因为金融海啸以后,其实金融市场碰到所谓的去杠杆化。所以,投行就要去投靠大型的商业银行,因为商业银行有存款,就会带来庞大的资产。

  我想未来真正大型的投行可以独资生存,其它的大概都要走所谓的小型化,变成个精品式的经营,没有办法再去追求规模和大型化了。

  分拆到底是趋势还是不是趋势呢?我觉得各有优点。如果可以在有效管理的情况下,可以自己选择,金融业应该要有这种选择的空间。当然监管机关要知道说,他不要这个业务复杂到他自己没有办法选择。

  我的结论是,当然创新永远都是企业不断成长的引擎,而且竞争力也会透过更多的整并来提升。未来我们也希望能提升两岸金融业合作,发展具竞争力之经营模式,建立一个两岸三地的区域金融中心。这个目标也需要两岸的金融业来吸收和达成。

  未来金融业到底分业还是混业,什么是最佳的经营模式,我想还在继续演变,这就是我的结语。

  (本文根据作者11月20日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演讲整理,经本人审定。因篇幅原因,有删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6835.html

更多阅读

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我的专业成长历程

我的专业成长之路李国碧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既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是教师作为社会职业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初任教师,到合格教师,到优秀教师,到学者型教师,到实践教育家的持续过程。

旧文 杨蓉娅,女将军的大爱之路 五渔村爱之路

■ 学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是医生,遇到了有困难的患者就应该伸手拉一把。■ 当兵就要当个好兵,当医生就要当好医生。■ 作为人大代表,要为选民说真话。杨蓉娅少将,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

我的英语学习之路--影子跟读法

王子睿人称“秋裤哥”,考满分网托福项目总监,中国托福培训界名师。以注重实战、结果导向的教学风格著称。曾任新东方讲师,北京新东方学校国外考试部习作中心项目经理。托福公开课子睿老师说大部分中国学生的英文学得很痛苦,因为我们传统

中国高铁发展创新之路 化妆品专营店的创新发展之路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下中国化妆品专营店的创新发展之路。  首先,看一下江湖中所传说的化妆品专营店的具体数字:2005年坊间传说整个店铺的数量是10万家左右,到了2008年时,这个数字已变成13万家,然后是 2010年上升到16万家,2013

声明:《宁波富邦控股集团 富邦的金控之路》为网友老子绝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