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是进入2010年之后的第一个流行语。国人对低碳的热情与关注度骤然提升,大概与2009年年底的两件事相关:一是灾难片《2012》的热映;一是争吵不休、但没有太多结论和进展的哥本哈根会议。在哥本哈根会议的新闻报道中,人们看到了在关乎人类未来生存问题面前,国家之间短视而现实的利益博弈;在电影《2012》令人震撼的灾难场面中,人们第一次感受到,由人类自身引发的灾难离我们只是近在咫尺。低碳概念在传播与流行之间,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何为“低碳”时,200多名年轻人在广州以“不穿裤子搭地铁”的行为艺术方式,来引发人们对低碳生活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人在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以减少自驾车、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甚至减少购买衣服的数量来降低自己的碳排放量。与此同时,很多企业也越来越感受到来自低碳的生存与成长压力。消费者的低碳意识在觉醒,他们的需求变得越来越理性;客户需求在变化,不低碳就没有订单;社会舆论的声音越来越强,媒体和公益组织关注着企业的一举一动;连投资者也越来越钟爱那些低碳、环保概念的企业。“近绿者赤”,与低碳概念相关的上市公司股价一路飘红。
![知易行难作文 低碳·知易行难](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2184257181374.jpeg)
然而,知易行难。从个人、企业到整个社会,我们更多的是还停留在对低碳概念的炒作和表达上,真正的行动还没有开始。“知”与“行”之间的鸿沟,还等待着我们用智慧的行动来填补。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必须过着不消费、不娱乐、不享受“苦行僧”一般的生活;选择低碳的经营方式,也并不意味着增加企业运营成本、降低运营效率、减少收入和利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经营方式,只有让每个人切实感受到生活品质的进一步提升、让企业获得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的提升,才可能被更多的个人、企业认同和践行。 在《数字商业时代》近期组织的“公益创新”沙龙上,一位正在进行屋顶环保项目实验的参会者说,他们正在尝试让家庭在阳台和屋顶上进行有机蔬菜的循环种植,让阳台和屋顶成为离家庭厨房最近的有机菜园。只有让家庭愿意购买、投入、持续消费,并且有实际的产出和收益,才能让更多家庭主动参与到城市环境的生态建设之中。万通地产的参会代表说,他们的研究表明,绿色低碳并不等于企业运营成本增加。作为企业的长期竞争策略,绿色低碳的运营方式可能降低成本费用的占三分之一,成本费用持平的占三分之一,可能增加营运成本费用的占三分之一。而增加的成本费用,企业可以通过改变土地的运用方式、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和附加价值、为购房者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活方式来进行消化,形成企业在低碳时代新的竞争能力与盈利能力。 低碳不仅仅是一场时尚秀,更是每一家企业都必须跨越的门槛。在这道门槛面前,企业需要跨越的不仅仅是理念,而是生存方式、管理行为与盈利模式的创新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