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升级:老调年年弹

 制造业升级:老调年年弹


 人们普遍的担忧是,经济危机将使以美国为主的海外市场改变以往的消费模式,进而影响到中国制造业的兴衰。但是全球分工合作的格局尚未改变,中国具备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市场,注定在未来二三十年内,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将依然是非常有影响力的经济支柱。2009年年底,一则由商务部主导制作的宣传“中国制造”国际形象的广告宣传片开始在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播出——“中国制造,无处不在”。这则广告着意重塑与巩固“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的声誉。

  优势仍在

  劳动力资源、创业激情、无限可能的市场需求等因素依然是中国制造业的强大优势。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劳动力资源。

  中国劳动力资源不仅仅是便宜,还有如下特点: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可以学习基本技能;有吃苦耐劳的毅力,愿意为未来而牺牲现在;大量地存在,而且流动性高,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过高的流动性,给制造业带来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扼杀了企业对员工进行长期培养的热情,这也正是精益制造在中国无力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大批创业偏执狂。

  与日韩提倡牺牲的文化相比,中国人从来就不甘心做大企业的螺丝钉,他们在骨子里都有着很浓厚的老板情结,总是梦想着拥有自己的企业,掌控自己的生意——无论在别人眼中,这个企业是如何小。这实际上是一种可贵的企业家精神,会极大地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是中国制造强有力的一个助推器。

  无限可能的市场需求。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消费者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在不同的人群中,存在着不同的细分市场,靠一种产品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中国,只要有合适的价格,任何层次的产品都不乏其目标消费者,正如长尾理论所言,在这个网络化时代,“二八原则”已经不再适用。根据消费者需求,购买动机的差异性和多元化划分的细分市场才是企业应该关注的重点。

  (《升级中国制造的五个节点》,藕继红,2009年第8期《商界评论》)

  内伤

  中国的问题更多的是来自中国本身,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只是加剧了中国的问题。

  尽管也有很多人包括很多著名人士发表意见说,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如何如何影响,但我认为,中国的问题更多的是来自中国本身,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只是加剧了中国的问题。换句话说,有没有美国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也会暴露出来,经济发展的步伐也会慢下来。因为对于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当前中国来说,绝大部分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并不拥有核心技术,而只能承担一些OEM或ODM的简单的三来一补业务,利润本身就很薄。目前,人民币持续升值,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取消,新劳动法实施产生的企业用工成本急剧上升,加之原材料、能源、交通等成本的急剧上升,使中国制造业企业在面临这些多重因素对利润的挤压下,即使没有任何外来影响也很难生存。何况又正好赶上国际性的金融危机,所以,使这些企业的状况雪上加霜。

  (《公允价值会计应限制性采用》,薛云奎,2009年3月20日《中国会计报》)

  制造业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长期资产的比重相对会更高一些,如果企业家把太多的资源放在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上,从未来经营的角度来说,风险会比较大,如果仅追求低成本的规模化经营,除非将来有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否则消化不了原有投资的固定成本。

  (《公司的“货币战争”》,薛云奎,2009年4月20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不少制造型企业增加资产属于战略失误,新增加的资产往往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增量效应,资产总额越大,回报率越低。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即使主营业务衰退,通过合理的现金筹划,短期内可以转危为安,其中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瘦身运动,只要把闲置的、多余的资产换成现金,让臃肿的身体瘦下来,提高资产报酬率,公司自然也就有了新的希望。

  (《公司的“货币战争”》,薛云奎,2009年4月20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低成本创新

  主导整个产业链的并不一定是原创性专利技术,在没有核心技术的前提下,通过产品模块化整合现有技术,中国制造也能够实现价值增值。

  我的建议是,非差异化的、非核心能力的资产能剥离就剥离,能外包就外包。有形资产一般不太能产生差异化,因为你能买到的厂房设备,别人也能买到,同样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不会产生差异化的。所以,能够产生差异化的就是无形资产。

  比如,最近两年在国内发展得非常快的美特斯邦威,它的商业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非常有趣的,也可以讲它是一个制造型公司,也可以讲它是一个虚拟企业。因为作为一个服装品牌,它没有一台缝纫机,没有一家工厂,公司仅仅做品牌,做渠道,做设计、研发,周成建认为这几项才是公司最核心的东西,只有这些部分可以产生行业的差异化、产品的差异化、服务的差异化。这种轻资产模式是很多制造业型企业公司知道的,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是未来的一种发展方式。

  (《生钱VS用钱》,薛云奎,2009年4月20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制造业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便是通过标准化的元器件来完成定制化的组合和外观。零部件标准化之后,通过大批量生产可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这也意味着整个供应链成本的降低,由于型号不兼容所造成的浪费和环境二次污染也就降到了最低。最重要的是,标准化之后,对于产品生产厂家来说,就意味着同质情况下的价格竞争,这个时候,品牌的价值影响便降到了最低。

  标准化之后的产业竞争,拼的是运营和成本,对于以低价走遍世界的中国制造来说,无疑是占尽了先机。

  (《升级中国制造的五个节点》,藕继红,2009年第8期《商界评论》)

  “整合创新(或低成本创新)”就是:主导整个产业链的并不一定是原创性专利技术,在没有核心技术的前提下,通过产品模块化整合现有技术,中国制造也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增值。

  2008年,搅动中国手机市场的山寨机将整合创新这一利器运用得淋漓尽致。芯片和软件统一打包给联发科,电池来自A企业,摄像头来自B企业,机身模具来自C企业8943;8943;每一项功能都已经模块化,这些生产企业只要根据需求将参数微调,而集成商则只负责最终组装。

  在厦门灌南工业区,有一个以厦门金龙集团为核心的汽车城,除了金龙集团的车身外,汽车城里涵盖了从汽车电器、车架到底盘的各个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企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集群,其产品已经占据了国内轻型客车市场的30%。比如汽车玻璃大王曹德旺的福耀集团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近70%,也就是说你的汽车可能是不同的品牌,但挡风玻璃却都出自同一个供应商。

  产品模块化带来的工序分工,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各个生产环节的专业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环节的边际生产力,通过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来降低成本。当形成产业集群后,产业群内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通过长期合作和交流,可以形成浓厚的产业氛围,能持续地产生激励创新的动力,在提高产业链竞争力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升级中国制造的五个节点》,藕继红,2009年第8期《商界评论》)

  在制造业中,传统的供应链已经无以为继,开放式的供应链正在兴起。对于许多行业来说,随着产品模块化、产业集群化,市场的竞争已经变成了集群间的竞争。在集群内部,上至寻求供应商、原材料采购,下至生产制造、物流及服务管理,企业的诸多经营活动都可通过外包的方式来获得更高的效率、效益和灵活性。在开放式供应链中,企业之间彼此互通信息,能对市场需求进行快速反应,甚至供应链中各企业可以通过共享研发平台、技术平台、制造平台和信息平台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开放式的供应链可以降低外来者的进入门槛,从而使供应链中各企业在合作的同时保持充分的竞争,以促进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升级中国制造的五个节点》,藕继红,2009年第8期《商界评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6918.html

更多阅读

主旋律升级:“五不搞”后迎来“七不讲”?转

继早前中国学者姚监复透露,中央传出“七不讲”指示,目前再有学者证实高校接通知:普世价值、新闻自由、公民社会、公民权利、党的历史错误、权贵资产阶级、司法独立不要在教学中提及。5月10日,华东政法大学教师张雪忠在微博透露该校传达

美国重返制造业霸主:希望还是奢望?

     近来,以3D打印机、智能机器人为代表新兴的技术成为发达国家关注的热点,有学者指出这些高科技自动化技术将引导“新工业革命”的到来。发达国家也希望以此夺回近些年被新兴市场国家占有的制造业份额,重新迈起向中国出口制造业

央视时尚名牌升级:以定位进军中高端百货市场

一:中高端百货市场分析,零售细分品牌要进入百货业为主的中高端零售市场,首先需要分析,作为中国百货业的服饰零售市场具有怎样的特点。从1996年开始,中国大陆零售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与国际市场、国际零售新模式、新业态的接轨中,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升级 中国式管理将成体系

王立伟 改革开放之后,人力资源优势、原材料成本优势再加上国内市场需求,中国逐渐成为“制造业大国”,而随着中国加入WTO,加上跨国公司在全球化产业调整中将制造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使得中国制造业有了与全球产业链接轨,在全球市场竞争的

制造业解决方案 制造业升级解决方案

  中国制造业近年来飞速发展,并取得不俗的成绩,然而也因创新不足、利润率低下、粗放式增长等问题,始终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环节。自2008年上半年经济危机以来,因为土地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等系列问题,更是

声明:《制造业升级:老调年年弹》为网友芒种男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