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和信息通讯革命的经验来看,当越来越多的玩家加入游戏后,原本看似远在天边的技术应用暴风骤雨般就会加速到来,能源革命极可能也如此,但埃克森美孚还在幻想一切尽在掌握 □记者 龚伟同
![试述清末预备立宪 埃克森美孚“预备立宪”](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2190413355832.jpeg)
我们对同一个人性格的理解可能会有天壤之别。你可以说他执著,也可以说他固执——成功了是执著,失败了就是固执;你可以说他灵活,也可以说他优柔寡断——成功了是灵活,失败了就是优柔寡断。对于埃克森美孚,很多人的看法却很一致:它固执,傲慢,甚至自闭。所以,当它于7月中旬宣布与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合作进行生物燃料的研发时,不少人都难免惊诧。从这个洛克菲勒石油帝国后裔的身上,人们不难深味出旧时代巨头们在社会巨变前夕那种掺杂着漠视与惶恐的复杂心态。它们的命运往往也正是在踌躇与彷徨中被决定了。 一个理性公司的非理性选择 在外人看来,埃克森美孚的态度转折显得很突兀。不久前该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克斯·蒂勒森还曾把新能源喻为“水中花”,他只要实实在在的利润。 2008年,埃克森美孚的利润率达到9.70%,其450亿美元的利润总额不仅创下了该公司的记录,也创下了全球上市公司的赢利记录。在一个被石油绑架的经济社会,利润其实无非是石油巨头们唾手可得的高额赎金。不过,这也与该公司理性得近乎冷酷的性格有关。 从里到外,埃克森美孚都透露出一股寒气,公司内部戒备森严,其总部给人的感觉仿佛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新员工要经过几年的严格考验,对于员工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公司都有指导文件。这种严格在投资方面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在埃克森美孚,下至10万美元,上至1亿美元以上的投资,都必须经过严格审批。也正因如此,就像蒂勒森经常强调的那样,埃克森美孚往往能在预算范围内按时完成油气项目的开发。这种严格的纪律加上先进的技术使该公司获得了石油行业最高的利润率。 严格的纪律养成也产生了一个副作用——严重的自闭症。埃克森美孚许多经理人都是在年轻时进去,一待多年,他们往往是在自己人之间相互谈论时才会真正觉得自在。蒂勒森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他甚至认为,这有助于该公司继续超过对手。 然而,它自闭得傲慢了,不论市场条件如何,它都想自个儿玩。多年来,埃克森美孚不仅抗拒发展替代能源,而且还不合时宜地宣称化石燃料并非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甚至还资助了相关的“反潮流”科学研究团体,直到2007年才终止了与这些团体的联系。在人们的印象中,除了“顽固”和“贪婪”,人们似乎找不出更合适的词来形容这条以石油为食的肥硕之虫。 一直以来,埃克森美孚在发展替代能源方面极其保守。蒂勒森比其前任雷蒙德有所进步,他承认化石燃料终会被替代,风能、核能等将对全球能源需求做出重大贡献,但他强调,那是数十年之后的事,2030年之前石油和天然气仍将满足全球能源需求的60%,戏剧性的转变要到2050年之后才会出现。按照该公司的预测,到2030年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燃料在内的再生能源只能提供全球能源需求的2%。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形势判断,2008年,该公司投资260亿美元用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外加320亿美元用于股票回购,而用于再生能源研究的资金仅400万美元。显然,它不希望冒险去追随革命。 生活总是充满悖论。约翰·洛克菲勒曾说:“我厌恶那些把商场视为赌场的人,但我不拒绝冒险精神,因为我懂得一个法则:风险越高,收益越大。”为了控制风险,埃克森美孚却陷入了另一个更大的风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