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富士康跳楼事件
富士康,这个已被全世界都认识的电子元件代工企业正在离开原本熟悉的深圳,远赴内陆城市开拓新的工厂。这仿佛22年前故事的重演,当时,富士康“从台湾地区迁址大陆”,现在富士康“从深圳迁址内陆”。雷同的线路折射出中国产业链转型一角。这个母公司为台湾上市企业的庞大劳动密集型企业正逐步向运营成本、工人薪酬更低的区域转移,却不愿将向高端领域转型。
内迁一隅:郑州速度 “十二连跳”的阴霾还没有完全从工人心头消失,富士康便开始加紧迁址。 8月19日,富士康集团副总裁程天纵在公开发布会上向公众透露,富士康不会离开深圳,但富士康深圳将转型为富士康集团提供研发、市场、内销、物流的基地,深圳员工数量将从现在的45万人降低至30万-35万人。他同时称,由于业务好,公司已启动西迁和扩展计划,将根据代工客户需求选择在相应地区设厂。 时至2010年,鸿海的市场布局出现显著变化。仅今年一季度,鸿海在大陆的投资金额已累计达3.04亿美元,涉及11个工厂项目中既包括深圳、上海两大发达城市,也包括烟台、淮安、重庆等内陆或沿海新兴城市。然而深圳仍是投资的核心区域,11个项目中有4个落户深圳。 6月20日,在35℃的高温下,河南省省长郭庚茂下午3点左右赶至郑州新郑机场。不久,将有一位重要客人搭乘的飞机降落。这个惊动省长接机的重要人物正是鸿海集团的掌门人郭台铭。 根据报道,河南富士康项目,仅一期工程建成后就能吸纳18万人就业,还能使该省的出口额翻一番至两番。 来自河南省工商局的注册信息显示,鸿海集团投资子公司富泰华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于2010年7月5日注册并审核通过。另一家子公司是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美元,于今年7月23日注册并核准。 以鸿富锦为例,该项目工厂计划在2011年8月之前分三批交付使用,届时将达到日产苹果手机20万台的生产能力,保守估计年出口额也有130亿美元。8月2日,该工厂一个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IT零组件项目宣布投产。这个项目计划用工人数超过8000人。 更美好的前景是,随着富士康和配套企业入驻,以及物流、餐饮等服务业发展,围绕鸿富锦,将诞生一个人口规模达50万的“新城”,地方政府则将在附近兴建学校、医院和公交系统等基础设施。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宋向清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认为,富士康在郑州的工厂生产手机选择的是高端机型和高端品牌,这不仅填补了河南在高端手机领域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将带动手机元配件上游企业来河南布点,甚至,河南省可以此为契机,打造另外一个崭新的支柱产业——电子产业。 “富士康是一个标志性企业,它的进驻,将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带来示范效应。”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喻新安说。 四片区域:由外及内 郑州,仅仅是富士康的一枚重要棋子。除了这个中原重镇,武汉、重庆、河北廊坊等地都已经被郭台铭看中并准备布局。 几天前,有媒体采访富士康精密电子(廊坊)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潘麟璋,他说:“今年计划在原先3.6万人的基础上再招聘1.5万人。” 廊坊富士康的收入规定是,入职1到9个月的员工综合薪资将达到1400元至2000元;入职9个月后考核合格者月综合薪资将达1800元至2500元。加班费按照劳动法规定标准支付。 再以湖北为例,该省襄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透露,自8月17日起,武汉富士康在襄樊招聘员工,招聘时间持续至10月底,招聘人数不少于2000人。 8月19日,富士康科技集团(重庆)产业基地面向社会招聘厂区警卫、海关协管、仓库管理员及生产线作业员共计1000余人,其中仅仓库管理员就需要400多人。 《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到,在可查询到的80家鸿海大陆子公司中,可分为四片区域:始自1988年的第一片,以深圳为核心,东莞、佛山、惠州等珠三角城市圈的华南片区为辅,该区域目前涵盖了大部分6C产品及其配件的研发、加工制造;二是始于1992年,以昆山为核心,辅以上海、淮安、常熟、杭州等长三角城市圈的华东片区,该区域以便携式电脑及元件的生产制造为主业;三是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烟台为核心,辅以廊坊、大连、天津、秦皇岛、营口等环勃海城市片区,该区域主要以手机等移动设备及通信等专业设备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研发制造为主;四为始于新旧世纪交替至今,以太原、武汉为核心,辅以晋城、重庆、成都等内陆片区,据富士康介绍,该区域未来将主要针对内需市场的研发和生产。 从该分布图可看出,富士康正在从高薪酬的沿海城市向工资低廉的内陆城市移动。 代工之殇:逐“低”自救 在分析人士看来,这是制造业“宁往低处流不往高处走”的典型表现。这里的“低”是成本低,而“高”则意味着产业高端环节。 中国国情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清议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说:“代工行为是全世界制造业的显著特征。尽管宣称是薪酬统一,但富士康的迁移无疑表现为撇开高运营成本地域迁徙至成本压力的洼地。” 目前深圳等沿海城市土地租金以及其他运营成本较高,而内陆城市同类型价格则较为低廉。有分析人士撰文称:富士康内迁是企业自救的一种方式。哪里的人工低,富士康就会去哪开厂。其背后的原因是,富士康虽为全球500强企业,但没有定价权,也就是说富士康在全球代工市场上无话语权。“今天你富士康不接单,马上就有其他竞争对手接单。所以,在这样的境况下,富士康为了追求竞争力,必然会以追求降低生产成本为导向,进行生产布局。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共同弱点。虽然我们拥有庞大的加工业和制造业,但我们无话语权。只能沦为别人的雇佣工。所以,在目前的境况下,富士康只能选择内迁。再过5至10年后,或许单纯制造的富士康将不再出现在中国大陆,而是向东南亚、非洲转移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李长安认为,富士康的大举内迁意味着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能够得以延续,对于河南、重庆等内陆地区来说,无疑是一次绝好的加快农业向工业转变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的机会。对于深圳而言,则是喜忧参半,喜得是富士康这种低水平的代工模式终于离开深圳了,正符合产业升级、低附加值项目向内陆转移的目标。但短期看,面对突然大规模的企业搬迁,财政税收以及房地产、餐饮、娱乐等行业将不可避免面临较大冲击。 李长安指出,富士康的内陆迁移会加快内陆地区的经济结构优化,促进内陆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更重要的是,这或许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有可能带动一批相关产业陆续走上向内陆迁移的道路。 转型尝试:积重难返 虽被称为“代工之王”,但辗转于内迁路途的富士康依旧不能走出低端代理加工的圈子。 2009年,富士康曾经试图以“万马奔腾计划”转型向产业链顶端发展。其具体战略为,斥资100亿元新台币在中国开1万家3C连锁店,号召富士康员工回乡后加盟此计划,并牵手零售商麦德隆开拓渠道,在内部,富士康还成立了电子商务事业处,尝试推出“飞虎乐购”B2C网站。 不过,“大船难掉头”的经验基本再次被验证。原本精于代工领域的富士康目前尚未找准自身的终端定位。清议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富士康体量庞大,从原本的代工企业向完全陌生的终端产品领域转型十分困难。“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清议说,富士康一直依靠代工创造盈利,转而发展终端产品将消耗代工的生产力,而企业的流动性也将因为代工能力减弱而无力支撑终端产品环节。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撰文称,在产业转型的压力下,富士康再次重复22年前的选择——以前是从台湾迁址深圳,这次是从深圳迁往内陆。“我相信,富士康的选择也代表了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的选择:宁愿往人力成本低的地方迁移,也不愿往高端领域转型。虽然他们清楚单一的内迁方式只能解决眼前困难,要想长远发展只能走创新升级之路。因为,转型升级太难”。 《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