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侯捷宁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谚语众人皆知,但“天下没有白看的新闻”,可能很多人还不理解,但是,未来这句话将逐渐的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日前,英国《世界新闻报》宣布,将对其网站上的在线内容按月收费,这是英国第一个对在线内容收费的通俗性报纸,网站内容主要为明星八卦和图片、视频新闻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国外一些大报已开始对网络版实行收费阅读,在可以预计的未来,一些习惯于通过计算机、手机、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方式进行阅读新闻的人将面临逐渐增多的“有偿新闻”,而这将或是未来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积极尝试收费阅读 据了解,目前已有多家国外报纸对其网上内容收费,包括著名的《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其他报纸正考虑是否跟进。而高举“在线新闻收费”大旗的,正是传媒大亨--新闻集团掌门人默多克。《世界新闻报》就是隶属默多克执掌的新闻集团,该集团7月刚刚开始对旗下《泰晤士报》和《星期天泰晤士报》网站的新闻进行收费。 默多克一直提倡付费阅读。他曾在去年5月份时表示,新闻集团要停止提供“免费午餐”,计划在今年6月,即2009至2010财政年度结束前,向报纸网站的读者收费。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对于默多克的这种报纸网络收费的举动,中国的报业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并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有可能是正在衰落并努力寻求突围的美国报业在新媒体的发展以及新的赢利模式的创造上的重大突破。如果确实这样的话,从市场发展的角度给全世界的报业就会提供一种新的借鉴。 事实上,近几年来,传统媒体出版商都在探索被互联网改变后的传媒世界中,自己如何更好掌控未来命运。数字报纸的出现被看作是国内报纸应对互联网和新媒体挑战的结果。不止国外的报纸开始对网络版实行收费阅读。国内的报业也开始积极尝试。 全国首份付费订阅的数字报纸——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温州晚报》、《温州商报》2007年4月在全国上线发行,这是全国首份付费订阅的数字报纸。据了解,这4张数字报与以往网络版的《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等4张报纸最大的区别,一是文图并茂,是原模原样的报纸,可作报纸翻,而非文本新闻;二是有朗读功能,可自动实现语音合成,让用户不用看屏幕直接“听”报纸;三是版面中的广告不仅仅是平面图案,广告被点开后还可以以视频、Flash等形式显示。 “我们这份数字报纸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针对的是在外的温州人,这部分人很多。我们开展的这项业务无论是跟本地的媒体,还是与其他任何地方的媒体都构不成竞争。所以我觉得在数字报纸领域求发展的话必须从本身的特点去找出路,各家的模式不可能统一。”温州新闻网副总编李亮表示。 而今年1月1日,作为党报的《人民日报》正式推出电子版收费阅读服务。其收费模式有三种:每月24元;半年128元;全年198元;读者可以通过在线支付、银行转账和邮局汇款三种方式支付。此项收费阅读服务推出之初,就引起业内高度关注和持续讨论。 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会长闵大洪表示,对数字版进行收费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网民支付很少的钱就可以阅读到优质的新闻内容,目前国内外很多媒体都有意尝试这种方式。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人民日报》属于党报,党报的服务职能就是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这就要求《人民日报》给读者打开方便之门,采取一切便于读者阅读的手段和措施,而不是给读者阅读设置障碍,对《人民日报》电子报进行收费。 关键在于内容价值 两个月后,人民网发布启示,调整《人民日报》电子版收费阅读服务,并表示,数字报收费阅读服务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理解与支持,但“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因此,从2010年3月5日起,《人民日报》数字报前四版内容长期免费,五版及五版以后版面内容,当天免费;原先免费用户阅读前四版内容,也需注册登录,3月5日后,无需注册登录即可阅读当天及历史前四版内容。收费部分,标准不变。由此可见,在网络版收费的过程中,并不会一帆风顺,例如,在2005年,《纽约时报》就尝试过收费方案,但不太成功。但《纽约时报》想收费的心一直没变过。它表示,将从2011年1月开始,对浏览其在线内容的经常性读者收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蔡雯表示,人民日报数字版收费这个事件传递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在媒介融合、纸媒转型的新形势下,新闻内容的市场流通、媒介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易应该建立一种更加合理公正的游戏规则。她同时指出,数字版收费,对于转向全媒体的报社来说,是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生产是一种人力财力高投入的活动,新闻的高成本决定了生产这种产品的报社必须有合适的经济回报,而且打造产品链也是转型的报社必然追求的结果,因此报纸数字版收费对于报社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分析人士认为,数字报纸的出现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信息获取的新途径,改变了传统阅读的模式。同时,它也提升了纸媒体传统的经营模式。但是,数字报纸能否成功取决于很多的因素,但最核心的一点是:能不能生产出独家的、有价值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