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近三年,国家规定的行业保护政策将于今年12月11日终止,这预示着拍卖业也将面临着“门户”开放的竞争压力。此外,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作出的修改,标志着拍卖业作为我国特种行业的地位被修正。中国拍卖业的准入限制被放开,
拍卖业内人士预测,外国拍卖公司必将接踵而至,中国拍卖业面临重新洗牌。在这种背景下,青岛拍卖行业将如何迎接挑战呢?
市场现状:两个“30余”
资料显示,拍卖业在我市已经历了10多年的恢复和发展,度过了起步阶段。目前,全市有拍卖企业30多家,从业人员150余人,2003年全市拍卖成交额32.73亿元,拍卖领域已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多个方面,在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创造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廉政建设、协助司法结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大瓶颈:制约市场发展
但是,面临新的挑战,我市拍卖业所存在的不足仍不可小觑。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我市拍卖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我市拍卖业的发展和壮大存在一些难点和制约因素,许多拍卖企业在经营实力、信誉和人才等方面无法与外国企业抗衡。
其二,我市拍卖企业的经营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我市已有35家拍卖企业,但到9月底,仅有21家开展了拍卖业务。从拍卖企业单体规模看,去年我市最大的拍卖企业拍卖成交额是12亿,仅相当于上海最大单体拍卖企业成交额的五分之一。今年1至9月,我市单体拍卖企业成交额最多是5个多亿,最少的只有几十万元。
其三,拍卖行业人才匮乏。目前全市只有拍卖师18人,相对于现有拍卖企业而言,拍卖师严重不足,尤其是在土地、文物字画等艺术品拍卖方面的人才更是奇缺。
分析我市当前拍卖业面临的形势,业内人士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因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人们对拍卖认知度的提高,将有更多的商品和资源运用拍卖方式进行交易,拍卖市场非常广阔。现在的关键是如何采取措施,推动我市拍卖业进一步发展。
多方努力:迎接开放挑战
在昨天举行的青岛市拍卖行业协会成立大会上,市政府有关部门表示,将多方面采取措施,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我市拍卖业在质上有一个新的提高。据透露,我市将鼓励有条件的拍卖企业利用经营和资金优势,通过联合、兼并、买断等形式,实现低成本扩张,尽快形成几个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拍卖企业,同时,还要大力培育和拓展拍卖市场,鼓励拍卖企业通过体制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在巩固现有拍卖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延伸服务领域,使拍卖业务向更高层次、更广阔领域发展。另外,要加快拍卖师的培养,为我市拍卖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据悉,我市还将通过制定有关措施,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对违法违规经营,管理混乱和长期不开展业务的拍卖企业,取消其资格,从而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