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拍卖几乎无所不在。从玛丽莲·梦露的M字钻戒到丘吉尔首相抽剩的半支雪茄,从18世纪编印的《风月宝鉴》到哈里·波特的魔法学院入学通知书,拍卖物林林总总、变化多端。近年来在全球喧嚣一时的第三代无线电话经营许可权的拍卖同样源于英国。由此不难看出英国拍卖业之发达及其在世界的领先地位。那么,英国的拍卖行业为什么能这么火?
拍卖企业有500多家,全球最著名的公司在英国 拍卖也称“竞买”或“竞卖”,一般是指由拍卖方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按照一定的章程和规则,通过公开竞价来确定商品价格,最后由出价最高的人获得拍卖物品的一种商品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是由古罗马人发明的,当时拍卖的都是从战场上掳获的战利品。拍卖业真正得到长足发展是在18世纪中叶以后,可以说,是正值强盛期的大英帝国推动了拍卖业的兴盛。目前,英国共有大大小小拍卖企业500多家,拍卖物品的范围从艺术品到房地产、从农产品到烟酒,甚至还包括各种古怪的收藏品。这些拍卖公司靠收取出卖人和买入人双方的佣金获取收益。在众多的拍卖公司中,最负盛名的当属1744年开业的索斯比和1766年成立的克里斯蒂。 索斯比公司位于伦敦西区中心的纽邦德街,1744年由伦敦的一名书商塞缪尔·贝克创建。后来,贝克的亲戚约翰·索斯比入伙,公司才以其名字命名。索斯比拍卖公司在38个国家和地区有分公司,拥有1500名雇员,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在伦敦索斯比公司大楼的陈列室里,有各种待售的艺术品和收藏品,分别归属于索斯比的家具部、绘画部、乐器部、中国部、欧洲陶器部等。这里存放的珍品没有一件是属于公司的,都是公司将要卖出的物品,对于拍卖公司来说,它们的原则就是只卖不买。通常情况下,索斯比公司在每件拍卖品上都要从卖方和买方各抽取10%的佣金。克里斯蒂拍卖公司也是伦敦一家有名的拍卖公司。它由老詹姆斯·克里斯蒂于1766年开办。1823年拍卖行搬到现在的圣詹姆斯广场国王大街8号。 这两大拍卖巨头凭借着雄厚的实力,把触角伸向了全球各个角落,在克里斯蒂和索斯比这两个名字被带到世界各地的同时,拍卖行业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的行业。目前,这两家公司每年拍卖的艺术品均多达几十万件,操纵着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的40%,举世瞩目的重大文物、艺术品拍卖,几乎全被这两大拍卖企业所垄断。 拍卖没什么神秘,简单的手续推动了拍卖的发展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恰好遇到了克里斯蒂公司在开一场拍卖会,于是记者赶到了位于伦敦市中心、距英国女王居住的白金汉宫咫尺之遥的国王大街8号。坐落在这里的一坐高大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就是克里斯蒂公司的总部。1990年,该公司以8250万美元的高价拍卖了梵高的作品《嘉舍医生的画像》,至今仍保持着绘画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一个产于中国商朝末期、西周初期的祭祀用青铜钫,曾在这里以920万美元的高价拍出,创下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该公司出版的杂志《克里斯蒂国际杂志》更是为全球提供了收藏和拍卖的信息。 本来以为在古老的克里斯蒂公司参加珍贵的艺术品拍卖活动,必定会有严格的资格认定并要办理烦琐的注册手续,甚至会像在国内参加某些拍卖会那样交付一定的押金。可没想到的是,当记者具体办理时才发现,其手续再简单不过了。听说记者是第一次参加拍卖会,注册处的接待小姐微笑着解释说:“没关系,您只需要填写一张表格,并出示一下您的个人身份证件和银行信用证明。”记者顾虑重重地表示,随身只携带了汽车驾驶执照和信用卡,并未特意准备任何证明。小姐看后说,没问题,只需复印备案即可。在她转身复印的时候,记者已填完了那张简单的表格。就这样,仅用了不到5分钟,一切手续便已办完,记者满意地领到了当天的竞标牌。看来,这种简便的手续,也应算是拍卖在英国成为备受青睐的买卖方式的一项重要因素。 进入克里斯蒂公司的大楼感觉自己好似步入了一家博物馆,大厅和走廊内摆满了油画及雕塑作品。记者参加的是一场关于中国艺术品的拍卖会,拾阶而上,即可见二楼回廊两侧悬挂着的都是中国绘画珍品。拍卖厅内,迎面两侧摆放的拍卖物品包括青花瓷瓶、唐三彩马以及瓷盘等。大厅正中间是一个讲台大小的拍卖台和一个大屏幕投影机。拍卖师站在高高的拍卖台上,给人以居高临下的感觉。 拍卖会提高了成交速度,也提高了物品的价格 随着两声槌响,拍卖正式开始。当天拍卖的物品有两百来件之多,但只用了两三个小时,就全数拍卖完毕。这些动辄数万英镑的艺术瑰宝,往往每件短则十几秒,长则一分钟,即可成交。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人惊叹,而这也正是拍卖的魅力之所在。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依靠拍卖师的个人素质了。主持本场拍卖的老先生,虽看上去已年近花甲,但却目光敏锐,口齿清晰。 场内有些矜持的竞标者出价时并不习惯于举牌,而只是轻轻打个手势。可不论是在大厅的哪一个角落,这些细小动作都逃不出拍卖师的眼睛。更关键的是,他还在密切注视着竞标者面部表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来解读竞买人的心态,从而确定自己的报价方式。尽管拍卖师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说出一个又一个数字,但其语气却忽高忽低、时快时慢、抑扬顿挫。神奇的力量似乎就发生在这细微的语音、语调变化中,它不仅挑逗起人们内心的购买欲,还激发起人性中争强好胜的一面。本次拍卖中有件青花瓷瓶,起价4.5万英镑,估价为5万到8万英镑。可经过一翻激烈争夺,最后竟以20万英镑卖出,比原价高出数倍,其中拍卖师的功劳不言而喻。依记者看来,作为拍卖师,其主要职责就是要使这一商品以尽可能高的价位出手。正如一些业内人士所说,拍卖不仅能实现财产的最高价值,亦能创造财产的最高价值。 10年历练打造一个拍卖师,拍卖师没有拍卖行多 为在拍卖这种特殊的商品交易中实现商品的最大价值,真正职业的拍卖师必须懂得如何烘托气氛、吸引客户、控制场面。而这一点,决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做到的。英国对拍卖师的从业素质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因此在英国拍卖企业虽多,但拍卖师却相对有限。克里斯蒂公司便规定,该公司员工首先要经过长达10年左右的职业历练,再通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正式成为一名拍卖师。 两个多世纪以来,英国国力江河日下,而其拍卖行业却经久不衰,迄今仍执世界拍卖行业之牛耳。这除了许多主观因素之外,同英国政府的鼎力扶持与适度管理密不可分的。克里斯蒂拍卖公司的董事会主席亨德里甫勋爵指出,英国拍卖业之所以能够领先于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主要靠的是两点:一是英国对艺术品进出口的限制少,而其他国家管制较严;二是英国对拍卖业给予税收优惠,例如,英国艺术品拍卖均不收增值税。另外,随着拍卖业的兴起,英国政府及时地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管。早在1845年,英国就推出了《拍卖者法》,目前有关条款仍然适用。1867年,英国实施了《土地拍卖法》,1893年又在《货物买卖法》中增设了拍卖条款。这些都为规范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英国拍卖行久盛不衰,至今享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