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家具卖场可谓“强手林立”。吉盛伟邦、红星·美凯龙、建配龙、好百年、月星等国内商家各据一方,圈地扩张、打折促销以及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充斥着整个家具市场的竞争业态。业内人士认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促使上海家具行业重新洗牌,品牌寡头也将纷纷出现。
扩张构造帝国
日前于上海宣布开工动土的吉盛伟邦绿地国际家具村,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家具城,占地总建筑面积达75万平方米。与此同时,月星集团本月初在参与主办环球家具展时也传出消息,年底将在上海中环线开办又一个规模达10万平米的特大型家居广场,并将于未来二年在130地块建成环球家饰博览中心。
卖场的疯狂扩张,不断在向外发出强势的市场讯息———品牌的资金实力不容忽视。而卖场作为投资者,一般并未参与家具的生产,在市场上扮演的是一个“房东”或“地皮商”的角色。他们的经营方式一方面将风险压力都加在家居用品经销商的身上;另一方面靠收取租金盈利,利润空间不容易被挤压。这也就使得传统的家居卖场可以顺利地融资征地。
然而,家具的实际消费需求也如卖场扩张在迅速递增?
供求并不对等
记者从上海市家具行业协会获悉,截至去年底,上海大中型家具专业商场超200万平方米。算上家居兼卖等场所,买卖家具的市场面积已不低于250万平方米。去年,上海市家具消费140个亿,家具卖场每月每平方米的营业额仅为三百多元。
上海市家具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家具卖场通过扩张争夺市场寡头地位的方式是令人担忧的,事实上,家具卖场已经供大于求。
据了解,近10年来,我国家具行业经历了第一个高速发展期,以量的扩张为主,初步建立起了门类齐全、与国际接轨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产品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国际市场的需要。在未来5到10年,在国际家具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中国家具行业将迎来第二个高速发展期。这个时期主要不是在量的扩张,而是在质的提高。
关键树立品牌
国内家具卖场的扩张与激烈竞争会导致家具利润的下滑,给消费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但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当家具产业链的平均利润不断下降时,本土家具卖场“不为市场所动”的租金与管理费若居高不下,将成为行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另外,国外新型家居卖场入侵,更为突出我国传统的家居零售模式弊病,变革成为我国“房东型”卖场的必经之路。
据悉,去年,传统家居零售商零售业绩普遍下滑,而另一类新型的家居用品超市业绩却保持了增长势头。据悉,在2006财政年度里,宜家全年的销售额相比去年增长了30%。
宜家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品牌效应。2005年9月,《商业周刊》和Interbrand公司联合推出的“全球最佳品牌”榜上,宜家排名42位,品牌价值为78.17亿美元。宜家还有一个独特的策略,采用“一体化品牌”模式的品牌,即拥有品牌、设计及销售渠道,而这是其他卖场较难复制的。
上海市家具行业协会秘书长徐关荣认为,由于家具可以送货上门,消费者并不一定就近购买家具,因此商场品牌的树立,将是瓜分市场蛋糕的最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