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康鑫集团董事长沈定康
《浙商》记者 倪轶容 姚恩育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浙江慈溪市最大的工业企业康鑫集团一度面临生死抉择:其旗下的摩托车公司转型几成定局;合作投资的房地产项目也处于市场低谷;而化纤公司则一直处于进退两难状态。
在所有人都以为传统产业没戏唱的困境下,康鑫集团却在董事长沈定康的带领下,以“退”保“进”——进的尽管依然是传统的化纤产业,却逆势重整,冲出一片新天地。至2009年底,公司已完全摆脱由于资金压力带来的经营困难,从巨亏到赢利上亿元,重新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以“退”保“进”
《浙商》:作为慈溪市规模最大的工业企业,康鑫集团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能否挺住,你肯定承受了不小的压力吧?
沈定康:是的,这是我创办企业23年以来遭遇的最大一次挑战。2007年,康鑫集团的两大主导产业——化纤和摩托车产业,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原材料大幅波动,成本急剧上涨,企业亏损压力日益加重。2008年8月,企业遭遇资产重组风波,更是雪上加霜;而2008年10月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则使企业面临生死抉择。
当时,摩托车公司转型几成定局;合作投资的房地产项目由于大气候影响,也处于市场低谷;而化纤公司自2006年1月投产以来一直处于进退两难状态。如果继续进,由于原材料的价格和产品售价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资金缺口越来越大,企业濒临倒闭的边缘;而要全身而退,看起来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浙商》:确实是非常艰难的状况!那最终是如何走出困境的?
沈定康:当时的经营状况可以用“四面楚歌”来形容。说实话我也有过犹豫和动摇。
但是,后来我认识到,要盘活一个企业,关键是盘活它的存量资产。于是,我们在战略上进行了调整,把“多元化投资、多样化经营”转换为“多元化发展、专业化经营”,以“退”保“进”。所谓的“进”,指的是化纤产业。康鑫涤纶纤维在浙江这个化纤大省内,同行竞争中具有规模化生产优势和品质领先特色;所谓的“退”,则是对摩托车公司实施转型,集中人、财、物力,确保化纤产业。
在以“退”保“进”的指导方针下,康鑫集团实施了资产重组。
另一方面,我们还引进了管理人员和管理手段,同时,不断引进先进设备,提高产品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节能减排工作也被我们提上了日程。过去我们烧油,而现在烧煤,燃料成本节省很多。
没有夕阳产业
《浙商》:作出这样的战略调整,是要下很大的决心和勇气的。
沈定康:确实!我们当时可谓是逆势坚守,咬牙坚持,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说,就是“不抛弃,不放弃”。
令人惊喜的是,化纤主导产业成功突围,在当时低迷的经营局势下,率先杀出了一条血路来。在“以稳求进、以销定产、薄利多销、降低风险、稳中获利”的经营思路下,化纤产业一路高歌。正如一盘棋局,一着走活,全盘皆赢。接下来,公司合资合作房地产项目在2008年底探底后,于2009年初开始一路回暖,收到了较好的回报;而摩托车公司也于2009年9月顺利完成股权转让。
《浙商》:刚刚你也提到了,化纤产业是破冰的关键。通常来说,提到“转型”,大家都会想到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过渡,而康鑫的“转型”却依然是集中精力发展化纤这块传统产业。普遍被大家看好的新兴产业,当时对你来说一点诱惑都没有吗?
沈定康:当时我们转型的时候正好遭遇了经济危机,这种时候,只能坚守传统行业。如果去投资新兴产业,精力、财力的分散,对自身主业的发展将会带来负面影响。在我看来,新兴产业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是因为我们对其不了解,即使转型到新行业,也会面临-爱华网-很大的风险。
另一方面,我坚信,“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虽然化纤产业属于传统产业,但是我仍然看好它的发展前景。
目前,康鑫化纤年产3万吨的差别化POY长丝二期技改项目已正式投产,该项目也被确定为“国家工信部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科技进步项目”和“宁波市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项目”。同时,年产5万吨的差别化POY长丝三期技改项目也已启动,预计至2010年底,公司将增加赢利上亿元。这也再次验证了“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的经营理念。
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新兴产业
《浙商》:你怎样理解传统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沈定康:我不鼓励所有企业都转型到新兴产业,因为转型也同样会面临风险。虽说现在国家鼓励传统企业往新兴产业方向转型,但并不是所有企业转型后都能在市场上生存。我想,当企业面对转型抉择的时候,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资源储备,超越自己,厘清自己究竟是适合转型做新兴产业,还是坚持把主业做好。
《浙商》:康鑫集团未来的发展策略是什么?
沈定康:未来,康鑫主要会打通化纤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我们会通过产业合作,引进新的投资者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