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适应性系统 基于复杂理论的配送系统适应能力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物流业对外全面开放,我国物流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配送系统作为物流系统中的子系统,如同人体的血管,把我国的国民经济各个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成本与服务之间找到最佳点。因为配送系统研究包括配送中心网络规划、配送路线规划和配送车辆调度等三大关键点,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传统对配送系统的研究都是基于线性的,难以得到复杂配送系统的解决方案。文章在对国内外复杂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配送系统的复杂性,重点以复杂适应理论为指导,构建分析复杂物流配送系统的适应能力,从而为配送系统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维;无论是对微观物流配送业还是宏观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复杂理论;系统;适应性;配送系统

  

  Abstract: With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our logistics industry is open to the world fully,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is faced with mor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Distribution system as a subsystem of logistics system, likes the body‘s blood vessels, putting the various part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of our country closer together and finding the best point between the cost and the service. Since distribution system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three key point: distribution center network planning, delivery route planning and delivery vehicle scheduling, it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traditional distribution system study are based on linear, 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the solutions to complex distribution system. This passage gives research on the complex distribu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complex theory, it constructs and analyzes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mainly guided by the complex adaptive theory. Therefore, it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and new thinking, no matter it is the micro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industry or the macro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s a whol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omplex theory; system; adaptability; distribution system

  

  0引言

  

  物流配送系统是配送过程中相互联系的组织与设施的集合,配送主体间为适应配送需求,以动态分工和知识共享为特征的一种网络组织结构。从物流产业的特点来看,配送系统出现的根源在于物流系统特别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运作模式所具有的复杂性,其发展和演变也是多个配送主体为适应这种复杂性而寻求资源互补效应的动态相互作用。配送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由于主体元素多,加之其中很多优化问题所建立的模型和算法复杂,采用传统的规划方法难以得到满意方案,应以复杂系统理论为指导,把配送网络当作复杂问题来解决。

  

  1复杂理论的主要观点

  

  国内外复杂性的研究都是随系统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的。自贝塔朗菲最早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系统科学到现在,系统科学观念经过一段很长的发展演变过程。首先,人们认识到系统整体大于它的部分之和,即当一些组元组成一个系统时,它就会出现一些它的个体所没有的性质。其次,人们发现系统具有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研究系统的结构时要考虑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的重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次,认识到系统是动态的,系统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而且其本身对未来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预测能力。第四,系统是开放的,它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能与它的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第五,系统在远离平衡的状态下也可以稳定,系统的运动过程没有任何人为的策划、组织、控制,而是大量的个体在相互作用、影响下自然演化的结果。第六,确定性系统有其内在的随机性,随机系统有其内在的确定性,看似完全随机的系统有自组织功能,能穿刺出若干种特殊的结构来。

  其中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是霍兰于1994年提出的,它的基本思想是把系统的成员看成是具有自身目的与主动性的、积极的“活的”主体,主体的这种主动性以及它与环境反复的、相互的作用,是系统发展和进化的基本动因。宏观的变化和个体分化都可以从个体的行为规律中找到根源。霍兰把个体与环境之间这种主动的、反复的交互作用,用“适应性”一词加以概括。这就是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适应性造就复杂性。这一理论的特点为社会这个大系统的不同子系统提供了有利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2配送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物流配送网络的主要内容是配送网络结构的设计、配送设施选址、配送线路优化和配送车辆的配备。配送系统的研究在纵向上要将宏观国家物流配送系统和微观企业配送系统结合起来,在横向上要将配送设施选址、配送线路优化、配送车辆配备等结合起来。配送网络结构和配送设施选址是配送系统的基础和核心,以这两者为经,以路径优化和车辆配备为纬,通过它的网络辐射作用,就可以将各个个体组成一个配送系统。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配送系统环境的复杂性

  配送网络的实施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然而无论是配送的哪一层主体,其所处的社会、自然等环境总随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而变化,本质上是一种湍流的、混沌的环境,配送系统只有关注环境的发展变化,分析和识别由于环境变化带来的新问题,不断进行自身调整,才能制定与其经营管理和配送环境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配送战略,适应时代的选择,这种不断改变和难以预测的环境无疑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2.2配送系统的结构复杂性

  (1)配送网络形态的复杂性。一般来讲,物流配送网络呈现的是复杂的层次结构。但是,对于具体的企业,具体的配送网络呈现不同的形态,主要有集中型配送网络、分散型配送网络、多层次型配送网络和多功能型配送网络。同时,在多层次型配送网络中,又呈现出二阶结构、三阶结构甚至多阶结构。当今,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又出现了另一种网络结构,如直销。复杂配送系统结构形态的复杂性要求复杂配送系统仿真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2)配送网络实体的复杂性。从单个实体来看,配送系统包含多种各自独立的实体,构成某一特定物流配送网络的实体在地理上一般是分散的,组织结构、文化背景、技术水平、科研能力、人员构成、资源状况、职能、利益等许多方面也各不相同。从整个配送系统来看,系统包含很多层级,每个层次由众多不同类型的主体构成,主体本身又包含众多组件,组件的组合模式多种多样,有的也是一些基本模式的组合或变异体。因此配送系统绝不是线性的直线模型,而是非线性的网络模型,而非线性是复杂性最明显的特征。

  2.3配送系统的动态性

  由于配送需求的变化及其它不可预测性,系统在自适应过程中呈现不断重构的动态性,一方面对系统中各实体在权力、义务和利益方面不断地进行调整和重组,淘汰不适应实体加入新实体。另一方面当一个配送环节的周期结束时,相应的配送体系瓦解,同时又根据新的需求组建新的系统。

  2.4配送系统的不确定性

  配送系统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配送的货物的储运、市场需求环节。对于储运环节,其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有物料的仓储环境、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运输资源、交通状况等,且储运又往往决定于企业产品的特征和销售方式、客户需求特点。而影响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因素很多,如何建立储运和市场需求一体化的系统,是复杂配送网络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2.5配送系统评价指标的复杂性

  由于配送网络的影响因素众多,配送网络中的元素又属于不同实体所有,这些不同实体之间都有着自己的利润和风险所求,它们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因此不同层次的不同主体就形成了不同的评价体系,系统整体的评价纷繁复杂,甚至会出现背反现象。

  2.6配送系统信息的复杂性

  配送信息是对配送系统整体或部分的研究、认识、完善或改造,是个体或部分组成整体时涌现出来的新性质,本身就是复杂性的产物,而在配送系统中,通常由于市场的变化,整个系统需求信息的非共享性及每个实体所拥有信息的不完全性,产生信息的失真与放大,使配送系统不能有效的运作。

  

  3配送系统适应能力分析

  

  适应能力是指有一定的向环境学习的功能和应付并利用环境变化的能力。系统的适应性促成了系统的演变或进化,包括新层级的产生、分化和多样性的出现,新的、聚合成的、更大的主体的涌现等。配送系统的本质,决定了它先天就具有复杂适应能力。

  3.1配送系统的多主体性、主动性和集成性

  配送系统的多主体性表现为在一个配送系统中,主体不是一个,而是多个,政府、企业、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客户等都是主体。配送系统中的主体具有主动性,配送本身是无意识的,但配送的各主体是有思想的。因而可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意愿进行配载和路线优化。配送系统的集成性说明配送不是单一主体孤立的活动,各类不同主体间的协调整合和集成,最终产生一种综合效果。

  3.2配送系统主体的聚集、分裂倾向

  “聚集”主要指个体通过“粘着”形成较大的所谓的多主体的聚集体,现实中配送网络的形成很好地反映了不同层次的主体之间的有效的协调和共生。围绕配送网络层次结构,形成转运中心、物流中心、物流服务区、干线运输的自由凝聚。在这一过程中,较小的、较低层次的个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较大的、较高层次的个体,这一过程是提高配送效益的关键。实际上,由于个体间的“多样性”也会形成分裂。如配送网络的分裂,每个主体都是根据各自的行为规则采取行动,且这些规则是可以根据其他主体的行为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修改,即主体具有学习的能力。这些行为规则就构成主体适应能力的行为模式。

  3.3配送系统的自组织状态和涌现性特征

  将配送网络的多样性与聚集结合起来看体现了宏观尺度上的“结构”的“涌现”即“自组织现象”,配送网络是各主体协同发展中一种突现,各主体之间是局部连接的,每个主体的行为依赖于它所连接的其他主体的行为,体现“总体大于部分”的特征,是一种典型的自组织状态。

  3.4配送系统的开放性

  配送系统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流。系统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吸取负熵流减少自身的熵值,使自身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如在配送优化过程中,主体会根据资源的互补性原则寻求合作伙伴,而当主体间的互补性不再存在时,一些主体脱离系统,而另一些主体加入进来。

 复杂适应性系统 基于复杂理论的配送系统适应能力研究

  3.5主体间的非线性交互作用

  配送主体以及它们的属性在发生变化时,并非遵从简单的纯属关系,个体之间相互影响不是简单的被动、单身的因果关系,而是主动的“适应”关系,以往的“历史”会影响将来的行为。配送系统应对环境的变化,呈现出千差万别的配送模式,就说明了这种非线性特性。

  

  4结论

  

  总而言之,复杂系统理论为配送网络优化中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非线性方法,为配送系统研究提供了一种观察问题的新视角和分析问题的新思维;配送在物流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复杂系统角度研究优化配送网络结构、提升配送网络运营水平的方法和策略,对我国物流配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洪军,柯涛. 网络组织的复杂适应性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4(S12):157-161.

  [2] 康坛,穆东. 物流创新系统复杂适应性研究[J]. 物流技术,2008,27(4):1-4.

  [3] 于丽娟,韩伯棠. 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分析企业竞争力[J]. 管理科学学报,2001,10(5):321-326.

  [4] 徐杰. 物流组织网络结构及运作问题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5] 王丹力,王宏安,戴国忠. 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研究[J]. 系统仿真学报,2002,14(11):24-26.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9590.html

更多阅读

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系统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综述

在上一篇博文中,我已经总结了几种主要的推荐方法,其中,基于内容和基于协同过滤是目前的主流算法,很多电子商务网站的推荐系统都是基于这两种算法的。基于内容在第一篇博文中已经详细介绍了,因此本博文主要是介绍基于协同过滤的个性化推荐

人才培养 基于可雇佣性理论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一、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性技能  可雇佣性(employability)是指大学毕业生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的可能性(Hillage & Pollard,1998)。可雇佣性依赖于个人人力资本存量、个人展示人力资本的能力和劳动力市场环境

声明:《复杂适应性系统 基于复杂理论的配送系统适应能力研究》为网友潮流范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