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郑总认识时间并不长,但并不影响邵珠富对郑总的欣赏,郑总应该讲是个李云龙式的人物,营销知识未必很丰富但却是个敢打硬仗的主儿,这一点在广告方面非常重要,也是邵珠富非常欣赏的原因。做营销,有的时候比拼到最后,不一定看你实力有多大,反而是看你能不能坚持,就看谁还能坚持到最后一口气,这就是坚持的力量。
郑总曾经代理过一个产品---“夏娃之秀”,好象是保暖内衣或者防菌内衣之类的,也在省城的几个媒体上投放过广告,他选择的平面媒体有两家:山东X报和济南时报。然而,细心的他却发现,在山东X报上做的广告“效果”好得不得了,每天电话都很多,电话量非常大。他和济南时报的综合部李主任关系不错,碍于朋友情面,他经不住李主任的一再劝说,又在济南时报投放了几期,“效果”却并不明显,为此他还埋怨过李主任。
然而“奇迹”却出现了,在时报投放的这段日子里,销售效果出奇地好,由于这段时间他们早已停止在山东X报的合作,也没有搞其他的促销活动,可以肯定的是,效果肯定就是时报带来,这是为什么呢?为此他们请教邵珠富。
邵珠富给他们做了认真的分析,应该说,他所遇到的情况基本上属实:一家媒体的电话量相对多,一家媒体的效果相对好。这都不是新闻。而从两报读者人群上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在读者人群的结构上是有差别的,山东X报读者结构中以低端人群为主,以前一个做保健品的朋友就告诉我,凡是一个疗程消费超过100元的,山东X报基本上推不动,而凡是每个疗程低于50元的,山东X报的效果相对较好。而济南时报正好相反,因为中高端读者相对较多,因此每个疗程消费在100元以上的,相对效果应该是最好的。
当然说这些并没有任何歧视报纸的意思,只不过是定位不同或者消费者认可度不同而已。回到原点:郑总代理的夏娃保健内衣,理论上来讲应该属于中高端产品,而山东X报的低端人群并不会太认可,打电话问问还可以,但你较高的价格肯定会吓坏他们,效果不好也就不奇怪了。事实上,对价格较为敏感的低端人士往往对要购买的产品总是三番五次地寻价,因此广告出去后电话多也就不为怪了。但中高端人士一般不主动打电话,或者感觉打电话反而有些难为情而不开口,他们可能会心里非常默认你的产品但就是不愿意“开金口”,或者没有时间去打电话,甚至认为不值得为这件事打电话,因此一般不主动打电话。所以销量可能还不错,但电话效果不佳是可以理解的。
郑总的例子给企业老总什么启示呢?邵珠富认为启示有三:
1、“电话量致胜”时代过时了:媒体广告电话致胜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过去媒体大多是粗犷式的经营,客户投放也往往选择“发行量大”“电话量多”的媒体,因为“-爱华网-发行量大”“电话量多”往往也意味着效果就好,所以好多客户都建立了电话购买率(或量)之类的概念,这在当时应该说也是基本上正确的。然而,随着媒体的发展,媒体细分化也越来越明显,眼下媒体一般都有自己的目标读者群,对客户来讲,广告投放广告投放应该讲究的是目标人群一致性,唯有此,才能够让自己的广告效果达到最大化。
但在媒体越分越细的今天,广告效果最大化与广告电话量最大化显然不是一回事,广告投放是一个系统工程,起点火爆不等于终点火爆,电话火爆不等于效果火爆,有时候过热的效果、过多的电话量,还有可能会掩饰了一些问题,同时误导了一些广告主,反而不利于广告效果的可持续性。对于平面媒体报纸而言,由于原材料的上涨等因素,每发行一份一般要赔上几毛到一块钱,许多媒体已经不单纯地把发行量当作成功的一个标志,而更多的是讲究“有效发行”,所以媒体开始有意识地压缩部分发行量,如果此时单纯地以电话量或者发行量来考量广告效果,有可能会被误导;
2、媒体定位是个重要的参考量:有的媒体定位高端,有的媒体定位低端。有的媒aihuau.com体定位为女性,有的媒体男性读者较多了。有的媒体读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有的媒体读者年龄以中老年人为主。媒体的定位如果能够与广告主要宣传的产品的定位一致,你的广告效果有可能会与媒体是吻合的,那么对产品的宣传才有正向意义。相反,如果媒体定位与产品定位不吻合,不仅起不到积极的宣传作用,还有可能会伤害品牌,对品牌建设产生消极的作用,比方说茅台酒就不太适合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而更适合一些时尚品位杂志,否则对茅台酒的品牌都有可能是一种伤害,类似的还有一些奢侈品的广告等。所以,选择媒体做广告,媒体定位是你选择前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