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网络能够充分应用于如通用电气和海尔那样的传统企业,就不存在这一行业“大萧条”的说法,很难想象“电话会萧条”有何意义。
不是所有的传统公司都可以轻易涉足互联网业。能够看到的两个最基础条件是,要有完备的配送服务体系,再者是企业的产品要相对丰富并有相当雄厚的研发能力。比如:通用电气在商品的销售上确实也受到互联网公司的威胁。但对于一个服务体系完备的公司来说,他们唯一需要做的只是改变送货方式,由过去的把商品送到商家转而直接送到客户手中。至于消费者,应该选择由谁来服务是显而易见的——网上商城销售的通用电气商品相信很难比直接来自通用公司的还便宜——这种服务的要求可以通过传统的电话来完成,互联网也是选择之一。毕竟,建设一个虚拟网络要比构筑一个全美乃至全球的配送服务系统简单得多。
另一方面,如果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单一,网络带来的效应更多的是广告方面的,再多也只是在顺应市场的潮流方面——给人以符合新经济趋势的印象。至于通过网络来增加销售,则只能是奢望,因为其产品的“全貌”已经陈列在商场里,其产品的更新换代给消费者带来的诱惑要小得多。但如果产品种类很多,而且创新不断,那结果就会截然不同。消费者对该企业的信任以及可供选择商品种类的增加,本身就是增加引导并增加居民消费的因素。从这个角度,不难理解海尔统领家电行业各个产品的企图,否则,它很容易被其他家电企业联合起来组成的营销联盟挤垮。
麦肯锡公司认为,要实现网络的价值,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消费者能够将网络作为交互“有价值”信息的载体,也就是说,网站的空访率要低。这一点在中国目前很难保证,网民中间最大比例的年轻人并不具备给网站带来商业利益的条件,除了增加网站的人气。而如果将包括商业信用、银行支付等其他必不可少的软硬件环境考虑其中,在中国开展大规模的网上消费更有现实的障碍。而且,更关键的是,决定网上消费还有网络之外的因素。以美国为例,在具备了进行电子商务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后,网上消费也并没有预期得那样增长。1990年代中期,美国有关商业机构进行的调查显示,超过40%的消费者认为,出门购物并不是一种消遣活动,反而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与同期接受调查的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这一比例是最高的。根据这样的调查结果,似乎有理由相信,从人们的偏好角度考虑,在具备了网上消费的可能后,传统的商业销售额将大比例下降。但这种结果并没有出现,虽然乐观的人们在两年前就进行了大胆的预测,但真正的网上消费增加仍然只是出现在圣诞节期间,而且,这些增加只限于传统商业企业。
网络业者完全有理由怀疑上述调查的准确性,也可以怀疑这种调查结果与现实的消费之间的相关程度,但可能更值得怀疑的是,网络业者对网民进行网上消费的信心。消费者有理由在表达喜欢某种品牌的商品偏好之后,选择其他的品牌,因为他们进行了比较。同样,我们也能够看到,在经过最初的新鲜感之后,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可能只是可有可无的载体,而不是一个完全的对其他载体的替代。这当然不是网络本身的原因,但正如上面提到的,人们对网络空间的想象造就了诸多在目前无法满足的要求,而这种要求恰恰正是网络业者希望冲击传统行业所必备的。
如果网络能够充分应用于如通用电气和海尔那样的传统企业,就不存在这一行业“大萧条”的说法,很难想象“电话会萧条”有何意义。但如果像去年的中国网络精英那样,将互联网看作是中国跻身“发达”行列的机会,那么“即将到来的大萧条”则并不是耸人听闻。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希望风险投资者有足够的耐心培育出连其自身都没有太多信心的行业,未免太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