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书店败走麦城”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继6月“学而优”广州暨南大学西门店关闭之后,三联书店也于7月31日撤出广州购物中心,接下来,在广州核心商圈盘踞十年之久的“龙之媒”书店也将于8月15日结束营业。
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不是死不死的问题,只是死得好看难看的问题。”广东一知名书商陈生跳出来说,十年来,中国已有近五成实体书店倒下。
不过,就在业界普遍认为,网络售书是压垮实体书店的最后一根稻草时,记者发现,广州一些书店的关门还另有隐情。
书店难以承受之重
“广州,再见!”龙之媒广告文化书店董事长徐智明在微博上写了一篇悲情告别书:“自8月15日起,龙之媒广州店将结束营业。这件事对您对我们都同样突然,虽然我们在4月份还装修了店面,更换了崭新的书架,希望带给您一个舒适的书店空间。”
既然不舍,为何还要“割爱”?徐智明向南都记者道出实情,“每到5、6月份,我们书店都会将‘出版物经营许可证’送到文化出版、工商等政府部门年审。没想到今年的年审没通过,我们被告知书店不允许开在商务办公楼上,必须开在大厦一楼的铺面”。
自1999年起,龙之媒书店就在广州珠江大厦西塔盘踞。不过,按照今年2月1日颁布的《广州市房屋租赁管理规定》(第二次修改版),承租人应当“按照房屋规划用途、结构、消防安全规定使用房屋,不得擅自改变建筑物使用性质”。
这意味着,“龙之媒在办公场所经营零售业务,就会导致陌生人随便进出大厦,给物业管理方造成不便”。从安全角度可,新规无可厚非。
中原地产项目经营黄韬告诉记者,在广州,同地段同面积的商业物业,一楼商铺一般要比高层场地租金贵50%以上。
“书店利润很薄,我们确实无法承担租金高昂的地面铺位,而且龙之媒做的是小众、专业性较强的书店,不希望跻身人流熙攘之处。”徐智明说。
确实,各家书店关门“原因并非单一”。原三联广州购书中心店的主管江先生也表示,三联结业是由香港三联公司管理层作出的战略调整。
广州三联书店母公司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接下来,集团还计划在广州大型社区增开中小型特色书店,三联购书中心店的结业并不影响集团在珠三角开拓零售业务的信心。”
转战线上市场?
虽然不能单一地将实体书店“集体死亡”归罪于网络销售,“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信息社会,网络对于传统出版销售流程的影响程度是不小的。”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叶辛认为。
目前从统计数字来看,整个网络书店零售额的增长是飞速的。单是2009年当当网就占中国整个图书市场份额的10%。“畅销书类的网络销售已经占到整体图书零售额的60%左右。”从事图书行业十数年的项薇说,这种时候,如果再不采取应对措施,可能传统书店就真的消亡了。
从实际经营情况来看,学而优老板陈定方也明显感受到了来自网络的压力:“举个例子,我们有位老读者要买50本样书。他联系我说,当当网上买的是6.6折,问我能否给到更低的折扣。我一问采购,这本书我们进货是6.5折。最终我们6.5折破例亏本卖给了他。但一般来说,我们肯定要卖到8.5折才保本。你说,网上书店动辄打4折、5折,我们怎么经营?”
实体书店的线上转战成为必然。据了解,龙之媒从2002年就开始探索网络书店,目前的业务版图已经揽括了线上和线下书店,快书包图书发行等等。而学而优的网上书城也已上线运营。
徐智明认为,网店和实体店并不是“互相取代”的竞争关系,纠结于实体店如何“触网转型”,反而容易使讨论者站错位置,丧失实体书店原有的版图。实际上,对于同一书店品牌来说,网上书店吸引的是新顾客,而实体店以老顾客为主;网店开拓了全国范围市场,多了外地顾客,而实体店则以本地客户为主。两者的顾客群有相当一部分是不重合的。
而且,这些局势改变对转型中的书店来说,还有其他益处:“现在书业并无全国性的大型中盘(批发商)。未来,小的出版公司发展、网店发展等因素将强化对全国中盘的需求。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使网络化的全国性中盘成为可能。”徐智明说。
相关链接
美国《新闻周刊》1元抛售
全球发行量一度达400万份的美国《新闻周刊》而今也陷入亏损境地。8月2日,华盛顿邮报公司不得不宣布,同意把旗下《新闻周刊》出售给哈曼。这笔交易预计8月底9月初完成,华盛顿邮报公司并未在声明中提及交易额。
但据知情人透露,《新闻周刊》的卖价仅为1美元。不过,接盘者哈曼将为此承担《新闻周刊》大部分债务。据《纽约邮报》报道,《新闻周刊》过去两年亏损4000万美元,估计现阶段负债大约7000万美元。尽管近年来《新闻周刊》几度改变、裁员、整合缩编,力挽颓局。但是,在网络媒体的强势冲击下,《新闻周刊》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双双下降,华盛顿邮报公司“无力回天”。
灼人的是,《新闻周刊》的窘境不过是美国眼下身处报业危机的缩影。《芝加哥论坛报》发行人巴朗先生告诉记者,目前,美国新闻从业人员已经缩减了四分之一,成千上万人失去工作。来自普华永道发布的最先调研数据显示,09年北美报业的产值比05年减少47%,而来自网络媒体的增幅却达到33%。
《新闻周刊》的窘境不过是美国眼下身处报业危机的缩影。金融危机殃及池鱼的案例比比皆是。在此之前,“80岁高龄”的美国《商业周刊》也因负债累累,被迫出售给彭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