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广州“铺王”大揭秘,深度解读了北京路、天河电子市场、白马服装市场等商圈的铺位高租金背后的秘密。本期专题,我们重点寻找了珠三角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具有“环节”含义的站西路鞋业商圈、中大布市、清平药市和芳村茶市的“铺王”,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这些昔日因珠三角制造业而兴起的专业市场,如今“铺王”身价已经大幅缩水,如站西商圈的鞋业专业市场,旺铺租金已经从高峰时每月10000元/平方米,滑落到当前的每月800~900元/平方米,相差十几倍。
分析这些失落的“铺王”,原因正是因为珠三角制造业面临转型引发市场动荡,而市场主体却来不及调整,致使商铺需求锐减,“铺王”身价自然缩水。
既然旧有“铺王”是因产业而兴,又因产业而衰,那么投资者完全可以把当前的时间段看成旺铺洗牌和新“铺王”孕育的过程,从而为判断未来“铺王”出在哪里提供历史经验。
站西路商圈“铺王”缩水凸显背后产业低迷现实在世界市场以物美价廉著称的中国制鞋业,一场酝酿许久的“革命”正在爆发,上万家鞋厂倒闭,供应商、代理商不断变化,没有外商知道生产中国鞋的企业明天是否还存在,在一系列不确定性中,中国鞋子在世界的格局已悄然变化。
被称为“世界上每三双鞋中便有一双来自广州市站西路”的鞋城批发商圈,正在“革命”中激荡沉浮,他们上联中国的鞋企、鞋材等供应商,下达全球各地的进货商,两股力量在这里交汇,无论议价权掌握在谁的手里,中间批发商的利润都将面临巨幅缩水。
铺王贬值:从10000元到800元
上午11点,位于站西路的“步云天地”鞋业批发市场依旧冷清,一楼靠近正门的档主王雨坐在店内,百无聊赖地翻着一本杂志。在她身后,是一排排放置整齐、颜色各异的女士凉鞋,偶尔有一两个外国人出没在店铺外,王雨都会欠起身来,用熟练的英语热情地打招呼。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站西路就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鞋业专业批发市场,借助便捷的铁路、公路运输,该商圈吸引了珠三角大量批发商入驻,而这些批发商背后,是华南地区上万家大大小小的制鞋企业。
数据显示,世界主要知名鞋类品牌年产量的60%由广东制鞋企业贴牌生产。
现如今,包括步云天地在内,站西路商圈已拥挤着大小鞋城十余个,均以外销为主,虽然同为外销,但这十余个鞋城的客户定位却存在差异。比如九龙鞋城多做黑人生意,其鞋子码数够大,价格便宜,但质量一般,而步云天地则档次较高,质量好,前来下订单的欧美人居多。
“现在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王雨坐在店里感叹道,尤其是奥运会在即,拿货客商减少,王雨的接单量对比往年同期锐减了四成。
在站西路,外国客商减少,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这意味着接单量减少,一大批鞋商因此转行,而其背后大大小小依赖批发市场开拓销路的鞋厂,可能因为无单可做而倒闭。
事实上,在广东,这种严重依赖外贸的经济模式已经开始萎缩。据广州海关统计,2007年,广东省鞋类出口量达34.7亿双,占我国鞋类产品出口总量的42.5%,而2008年上半年,广东省出口鞋类产品16.3亿双,比2007年同期下降15.8%。
由于行情不好,步云天地的铺位租金也没有太大的变化,“现在大家都不愿意做鞋了,哪里还有什么铺王。”王雨说。据步云天地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从一楼到十楼,几乎每层都有空出的铺位。
“站西路鞋业批发商圈的整体形势不大好。”置业公司一位经纪透露,在最火的年份,该商圈铺位租金一度达到每月10000元/平方米,现在,即便是在生意最好做的步云天地,一楼租金不过每月800元~900元/平方米。
例如王雨20平方米的铺子,月租30000元,再加上每月18元/平方米的管理费,平均下来,每平方米1518元/月,如果以单价计算,这家商铺算是步云天地的“准铺王”。
“现在,主要是位置决定了同一层商铺租金的变化。”王雨说。
陡增的商业风险
持续的低迷,来自于上下游的挤压。
一方面,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鞋企也上调了鞋子的出厂价格。“平均下来,一双鞋至少要涨价5~8元才算合理。” 广州市白云区一家中型鞋企的老板称。
而另一方面,刚刚经历次贷危机的欧美客商,还没有从萎靡的经济中回过神来,却要面对价高一筹的中国商品。况且,站西路商圈的鞋仍处于中低档,欧美客商可以接受安踏等国内知名品牌的涨价要求,但并不见得会接受站西路的涨价要求。
“所以客户坚持他的价格,而我们也在坚持自己的价格。”王雨说。
现如今,价格是站西路商圈的敏感词汇。在步云天地,几乎每间店外的玻璃幕墙上都贴着“同行免进”的牌子,王雨也会像防贼一样防着那些看似同行的人进到铺子,每进来一个客商,王雨都会问一句:“在哪里做?”
“他们一方面是探款式,遇到好的款式就抄袭,更重要的是探价格,其实大家的款式都差不多,主要就是对比互相之间的价格。”王雨说。
一旦一家商铺的价格有所回调,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商铺都在降价,在这密集4000余家商铺的商圈里,竞争达到了白热化,谁也不想在价格上被对手打败。
除了价格,对于像王雨这种同时向几个厂子拿货的批发商而言,另一个风险伴随着鞋企的剧烈震荡而来,这就是合作伙伴的变更。
“现在,倒闭的鞋企越来越多,可能今天大家还是合作伙伴,明天鞋厂就人去楼空了。”王雨回忆,曾经一个合作多年的鞋厂,转眼间就倒闭了,老板不但卷走了她的预付款,订单也只完成了1/4,留下一群几个月没发薪水的工人,而客户的交货日期一天天临近,如果完不成,一方面面临赔偿,另一方面也丧失了优质客户。
“所以,我现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更加谨慎,主要都是些大厂。”王雨说。现在,王雨每个月能批发2万~3万双鞋子,每双鞋子赚的是4元~7元钱。月营业额最好时能达到30万~40万元,在而在早些年,月营业额上百万元毫不困难。
最坏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
随着价格的上涨,精明的欧美客商也在改变自己的进货渠道,不再通过像王雨这样的批发代理商,而是直接面对厂家,实现从工厂到市场的无缝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自然降低了成本。
现如今,鞋厂在批发市场内设立的品牌形象店越来越多,而像王雨这样的品牌代理店则越来越少。
有的厂家干脆在批发市场内设立营销中心、研发中心甚至品牌推广中心。据步云天地一档主透露,他本身就是厂里的销售主管,二楼的店做产品展示,在九楼,是厂里设立的营销中心,专门对接工厂,处理外销的订单,而厂子则在东莞厚街。
“这样做的好处是厂家直接把脉市场需求,并及时做出调整。”上述销售主管指出,代工外销的鞋企,毛利率平均只有10%,净利率更低,所以只能以量取胜。在出口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大的鞋厂开始重视拓展客户网络、打造自有品牌和提高营销实力,期望借此挺过鞋业的“冬天”。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曾指出:靠人为压低要素价格而获得的竞争力不可持续,只能在扭曲成本的环境下生存的企业理应淘汰。要素价格正常后,整体经济的效率会因此提高,收入分配将更合理,中国经济增长的独立性和可持续性将得到增强。
事实上,这种“优胜劣汰”的效应已经出现,在温州,秋季鞋的订单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50%,平均订单单价,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10%~15%的提升。
“和珠三角鞋企以OEM为主导、外贸依存度高的商业模式相比,温州鞋企在自主品牌建设、内外销渠道开拓方面更具优势,所在当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之时,回旋余地也更大些。”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吴敬琏在评价今年的中国经济时,曾有一句话非常形象:这是最坏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
或许对于整个鞋业而言,这是一个改变世界竞争格局的好时机,但是,对于繁华了近20年的广州站西路商圈,或是更多类似于王雨这种批发商而言,最好的年代何时才能来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