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国内经济运行情况。由于基于对上半年市场发展总体平稳,市场消费好于预期的判断,有关部门一致认为今年下半年消费市场仍将呈现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
诚然,国民经济继续向预定目标发展,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为消费市场提供了空间;居民就业和收入水平继续增长,再加上社会保障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提升了消费能力;而且国家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也将进一步推进,政策效果也必将进一步显现。 但作为促进消费的前阵先锋和主要载体,商贸流通业似乎对此并不乐观。相反认为,由于外部环境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而经营成本又在不断增加,下半年商贸流通企业的经营压力肯定会进一步加大。 而中国商报记者从一位参与“十二五”流通产业发展规划专家座谈会的业内人士处获悉,流通企业销售增长与利润持平甚至下滑,政府的短期政策刺激和行业的长远发展也成了座谈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商业网点规划条例的尽早出台、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大投入以及将家电下乡等临时举措常态化等商业长效扶持政策也成了业界共同的心声。 著名零售专家、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也忧心忡忡地表示,虽然目前流通业已逐渐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但如果不把重心从0.4%的奢侈消费向99.6%的大众消费转移,不杜绝现在各地方盛行的“人造零售业”的行为,不仅今年下半年,就是在更远的将来,流通业要想有质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企业经营压力加大 国家统计局6月底针对中国百名经济学家的一项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今年上半年我国消费处于平稳增长状态,而下半年及今后一段时间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希望,就在于进一步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各项措施的改革与完善。 不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刚刚起步,社会保障制度也正在进一步完善中,再加上长效制度的经济传导性往往滞后,所以下半年消费有明显起色可能性不大。有业内人士指出,相反,随着一些临时性举措,像家电、汽车等消费政策的边际效应的逐渐递减,此类产品同比增速持续回落则是肯定的,加之2009年下半年零售市场转暖的环境,2010年下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位下调是大概率事件。 而具体到商贸流通业,曾参与“十二五”流通产业发展规划座谈会的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很多流通企业代表均表示下半年的经营压力会很大。裴亮说,尽管去年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利好中小商贸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像新“三十六条”、信用担保补贴、消费金融公司的推出等等,但都还未真正发挥作用。 “而流通企业的经营成本却在与日俱增。”裴亮解释道,经营成本的一个主要方面就在于房租,接近流通企业总成本的1/3,而且还有不断上涨的趋势;其二则来源于人力成本。一方面随着国家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用人成本普遍提升,但另一方面,现在劳动力市场普遍都是80后、90后等新生代,无论是在观念需求还是在数量供应上都在下降,形成了劳动力市场严重的供需矛盾。 华泰证券分析师耿焜也透露,在他们调研过程中,众多流通企业在预计下半年的业绩增速时,也表现出了更多的担忧,尤其是百货零售企业。由于目前的经营策略中促销手段频繁,但这种策略难以长久为继,下半年企业仍将面临着毛利率提升和营业收入提升的取舍。 此外,低基数效应对企业业绩增速也具有较大的压力。耿焜表示,“综合来看,我们预计零售行业增速的拐点已经临近。” 不难理解,最近不少流通企业纷纷由以前的多业态经营转向多元化经营了,而地产开发又成了众多流通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共同选择。“毕竟行业投资回报有很大差异。”裴亮说,当然,也有不少企业在致力于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成本的有效控制,不断改善物流配送,加大信息化投入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 呼唤长效扶持政策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策略,而作为重要载体的流通业自然也该得到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可值得注意的是,直到现在,有关直接促进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长效、完整的扶持政策还没有一项。 据裴亮介绍,在前不久召开的“十二五”流通规划座谈会上,业界代表和专家一直呼吁要把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战略产业的位置摆正,尽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促进流通企业、产业的有序、快速发展。 首当其冲的便是《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条例》的尽早出台。有业内人士表示,原本是商业发展规划最基本的配套法律法规,现在居然把它当作是流通业发展“扶持政策”来呼吁,中国流通业发展外部环境可见一斑。 将家电、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临时性举措常态化,也成了众多代表的心声。尽管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裴亮说,无论是从国家财政投入的实际出发,还是从目前实际产生的经济拉动作用来看,目前这些政策都发挥极其重要的杠杆作用。如果将其常态化,应该会有更好的投入和产出比。 当然,不断加大对流通产业的投入力度,逐渐将国家扶持政策向流通产业倾斜,更是成了业界一致的呼声。尤其在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上,一定要加大力度。譬如说物流基地、冷链配送等。业内人士认为,这不仅是中国流通业中长期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今年下半年消费增长“出彩”之所在。 事实上,早在2008年,在中国商报社和中国商业联合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商业服务业改革开放30年的纪念活动上,大连大商集团董事局主席牛钢就曾呼吁,一定要加大对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果有2千亿元用在商业设施重建上,局面和水平将会彻底改变。2千亿元就可以增加就业1千万,2千亿元就可以建300个10万平方米的大型现代化购物中心,如果可以推算,2万亿元就可以增加就业1亿人,效果明显。” 而身为全国政协委员,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也曾连续几年提交“全面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的提案。而其中,加大培育现代物流基地的政策扶持就是重要内容之一。 张近东认为,现代化流通体系的建立,能够提高经济运转效率、降低成本,对加强中国企业在全球企业中的市场竞争力有重大促进作用,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把“扶持现代化流通基础平台建设”放到“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层面”,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流通体系。 另外,流通税收改革似乎永远都只是流通企业的一个美好愿景而已。 警惕“人造零售业” 流通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国家的投入和扶持自然不能少。但一些人为阻碍流通业发展的因素,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人造零售业”的现象一定要杜绝。 陈立平不无担忧地说,中国原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硬是由0.4%的富人活生生地把中国炒成了一个“奢侈品王国”。而对于为99.6%大众消费提供服务的流通企业却在平均还不到3%的净利润中挣扎。“这是极端不正常的。” 陈立平介绍,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在忙于打造“国际都市”、“世界城市”,盲目的兴建大量的特色街、销品茂,不惜代价、不遗余力地引进国际高端品牌,而置很多国内品牌的生死于不顾。最终肥了国际品牌,而挤压了众多国内零售商及其品牌商的生存空间。 据透露,在某些地方,除了地产商开出优厚条件吸引国际品牌外,有些政府也搀和其中,甚至为引进国际品牌而提供补贴。据了解,目前国内一般的品牌进商场,其销售返点一般都在25%~30%之间,而国际一线品牌却只有8%,而且还需要为其提供装修费、保证金什么的。 陈立平表示,99.6%的大众消费才是中国流通业发展的根基,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必须改变。尤其是任凭政府有关领导的一时喜好和畸形政绩观的影响而导致的“人造零售业”必须杜绝,不然对于中国零售业的中长期发展是很不利的。 据介绍,现在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构造便于中国游客购物的环境和通道,纷纷觊觎中国游客来提升本国的消费、振兴本国的经济,而相反中国的大的流通环境还未形成,小的环境却日益在恶化。这是很危险的。 陈立平说,据日本百货商业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游客在日本刷银联卡消费就高达258亿日元,这还不包括中国人惯用的现金消费。为什么?很简单,因为中国消费者到日本购买中国的产品,比在中国购买还便宜。 “中国的流通成本太高了!在中国花100欧元只能买一件衬衫,但在日本却可以购买10件同样的产品。这正常吗?”陈立平说,中国的流通业或许真的该好好反思了! (来源:中国商报 记者:王立勇) 相关 政策拉动明显 上半年消费增长虚高 投资过热、出口受阻,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只有消费的潜力最大。如何保证消费适度、有序、较快增长,已然成为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 7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669亿元,同比增长18.2%,比去年同期加快3.2个百分点。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8181亿元,增长16.9%;商品零售64488亿元,增长18.4%。 表面看来,上半年市场销售较快增长,热点商品持续旺销,但实际情况似乎并没有想像的乐观。公开数据显示,尽管2009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11亿元,同比增长只有15.0%,但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相反今年上半年,消费的实际增长率却只有15.4%。比去年有所降低。 另据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透露,消费占上半年GDP增长贡献率为35.1%,固定资产形成59.1%,外需贡献率5.8%。尽管进出口贡献率由负转正,“三驾马车”的均衡性明显增强,但2009年同期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消费贡献率明显下行。 而且早在去年5月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就撰文指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城乡居民盖房、购买材料等方面的数字,这部分实际上是要统计入投资的部分,不是消费。相比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而言,真正反映GDP增长的是居民消费。 许宪春表示,居民消费包括教育、医疗、住房、文化、艺术、娱乐等服务,还包括居民自产自用产品,而这些都不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统计之列。按照许宪春的观点,今年上半年无论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居民消费支出,两者同比增长分别为7.5%和7.2%,均低于去年同期的11.2%和8.7%。 再具体到商品零售部分,由于中高档商品需求回暖,大型流通企业销售恢复较快。上半年,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增长30%,高于全国11.8个百分点。千家重点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17.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4.1个百分点。 但仔细梳理不难发现,家电、汽车等消费政策功不可没。据商务部监测,汽车以旧换新补贴车辆17.4万辆,发放补贴资金24.2亿元,拉动新车消费205亿元。家电下乡产品累计销售3251.8万台,实现销售额678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4倍和3.2倍。千家重点零售企业通讯器材类增长14.9%,金银珠宝增长27.9%,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27.8和16.4个百分点。 正因为如此,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也显示,汽车类及其引发的石油制品类,以及家电类成了今年上半年的热点消费品,增长37.1%、39.0%和28.8%。其中,汽车类和石油制品类的总和就占了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近两成。 难怪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负责人表示,上半年消费平稳增长,政策刺激是主动力。但以上消费政策均是临时性举措,一旦终止,情况又会如何?我们长期、有效的消费促进手段、政策似乎依然乏力。 另据分析机构华泰证券的调研数据显示,虽然实体零售企业上市公司上半年的经营情况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商业经营数据基本吻合,但是多数企业均表示,由于促销力度并未减弱,毛利率水平同比没有出现显著好转,基本保持着去年同期水平。 (来源:中国商报 记者:王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