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开架售货、集中收款、以销售食品为主的零售业态店铺的《超市购物环境标准》,尽管是按照行业平均偏上的水平制定的,并不属于强制执行性文件,但业内普遍认为该标准的实施,有利于推动超市的规范化经营,有利于超市服务质量的提升,树立行业榜样,将行业总体推向一个较好的水平。超市应认真自查,进行相应改造,以便尽快达标。
据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相关负责人透露,标准对超市卖场环境、营销设施设备、附属设施等方面提出了基本技术要求;对商品陈列、生鲜经营、现场加工、收银管理、冷藏储运、垃圾处理等方面提出了量化指标。为方便消费者安全购物,标准还针对不同的生鲜产品提出了相应的销售规程;此外,标准还鼓励超市在店铺出入口、电梯口等区域设置人性化的提示性安全标志。 而记者近日在多家超市调查后发现,目前大型社区超市和大卖场基本能在很大程度上符合标准要求,而部分中、小门店在一些人性化的安全标志设置上以及相关设施的硬指标方面有所欠缺。记者采访中某超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要实施的超市购物环境标准既全面具体又体贴入微,我们针对自身的发展现状将逐项对比检查。”但也有一些中小超市负责人以“新标准实行后,要适应环境要求又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为由,虽未表示难以达标,但还是面露难色。 为了能够知道自家的超市离标准还差多远,还是先来看看《超市购物环境标准》究竟对超市在哪些方面做了重点要求。 设施标准人性化 在店铺的入口,主要强调安全性和便利性。如“设有台阶的入口,坡度应缓和,并设有残疾人的坡道。雨雪天气,出入口应有防滑提示标志”,“出口与入口应有区分,并便于人员的疏散”等条款,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收银区一直是消费者容易产生服务抱怨的区域,标准规定要“根据卖场面积和客流量设置收银台数量”,并且“收银台的设计要便于客流移动”。 在卖场内部,将整个功能区域分为“食品、百货区域”和“生鲜区域”两个大的部分。其中前者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地面和墙壁”,突出考虑了安全性和承重性。如“应选择防滑、防压、承重、耐磨、易清洗的地面铺设物”、“经过特殊改造装修过的位置应有对顾客的提示性标志,如安全提示、儿童提示”等。 “通道和货架”,侧重于通畅和便于疏散。如“通道应保持畅通”、“通道应设有明显的消防疏散标志、购物导向标志、称重台标志及商品分类标志”等。 在“称重和包装设备”方面,主要是强调采用的计量和包装设备应符合国家的相关认证要求。对于“标识”,重点强调了对包装日期和保质期的要求。 “停车场”、“卫生间”等附属设施设备,也是超市经营的重要条件,标准也作了相关要求。如“停车场车位应标志清楚,便于车辆进出”,“超过1000平方米以上的店铺,应设有客用卫生间、广播室和客用电话设施”,“超市内应该设有顾客服务中心及相关投诉电话”等。 虽然《超市购物环境标准》规定,超市应有明显的消防疏散标志、购物导向标志、称重台标志及商品分类标志等,但记者调查中发现,不少超市尽管也设有这些方便消费者的标志,但往往被店内的五花八门的促销广告所淹没。这又如何谈得上为消费者起到警示作用呢? 生鲜区域成重点 对“生鲜区域”的要求是本标准的一个重点,主要对陈列设备、加工和卫生设备、熟食制品等9个方面提出了要求。 对于“陈列设备”,主要从清洁和温度上作了要求。如“陈列设备应保持清洁,场地无积水和污渍,定期彻底清洗,并保留相关记录”,“贮存生鲜区域的商品和原材辅料应配置必要的低温贮存设备,包括冷藏库(柜)和冷冻库(柜),冷藏库(柜)温度为-2℃至5℃,冷冻库(柜)温度低于-18℃,热柜的温度达到60℃以上”等。 “加工间”是超市生鲜食品储存、加工的重要场地,也是超市食品安全问题的多发场所,因此标准主要强调了对加工间的消毒处理。如“畜禽产品加工要按照原料和半成品进行工作区域划分,工作台和加工器具要专管专用,避免病菌交叉污染”,“店铺生鲜区域应配有专门清洗区,工作人员使用的洗手池和器具清洗消毒池应分别配置使用。鲜食区应定期彻底清洗,保持清洁卫生”,“对加工间进行整体彻底消毒,并保留相关记录”等。 标准对不同种类的生鲜食品也分别做出了要求。熟食制品——从范围定义上,包括在店铺内经营的所有包装或者散装冷熟食、热熟食、快餐盒饭、主食厨房产品、豆制品、现场自制食品、蛋糕、面包和点心等。标准主要强调“隔离”和“覆盖”的原则。 水产品——包括在店铺内经营的所有水产品及其加工制作生鲜食品,主要强调商品的鲜度管理,如“陈列冰台应有足够的碎冰,随时检查冰墙质量,及时补充碎冰”,“经营鲜活水产品的,应保持工作区域清洁,并对案板、刀具等加工器具进行定期彻底消毒”。同时,对“蔬果"和”肉禽蛋奶"产品,标准也提出了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