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导式溢流阀结构图 发展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的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是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国民经济规划中优先发展,并对其他产业发展起着导向作用的流通结构。这种结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商品流通自身发展的本质内涵。今后我们需要以物流为骨干建立先导型的流通结构框架,以连锁业为重点发展先导型的零售组织体系,以电子商务为枢纽强化先导型的经营结构功能。 关键词:先导型 流通结构 理论思考 实践方向 作者简介:郭国荣,国家经贸委研究室副主任、经济学博士,100053。 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十六大报告明确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商品流通结构是经济结构子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后如何建立和发展先导型的商品流通结构,对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的定义与特点 商品流通结构是商品流通行业内外部各种经济技术关系的总和。具体来讲,商品流通结构又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种类型。这三种结构虽然有所区别,但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所谓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国民经济规划中优先发展,并对其他产业发展起着导向作用的流通结构。具体来讲,就是商品流通业内部和外部相互之间经济技术形成的比例关系,对国民经济体系发展具有积极先导作用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先导型,表明流通在G-W…P…W-G和…P…W-G.G-W…P…两种经济运行过程中转化和媒介的速度与质量大大提高;表明在社会化生产过程中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导向作用明显强化;表明流通规模扩大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 在西方发达国家,商品流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导向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整个经济体制正处在转型时期,商品流通结构模式也正在转变过程之中。改革开放前,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十分明显,流通始终处在末端行业的位置,形成了末端型商品流通结构,突出表明了行业的被动性、从属性特征。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商品流通业越来越重视,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也在初步形成和发展之中,并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从国内外改革发展实践和现代流通经济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实践看,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1)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体系的不断完善,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已经从过去的“以产定销”进入了“以销定产”、“以需定产”的时期,流通过程对生产过程的决定作用不断增大,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性趋势日益增强。(2)结构效应的发挥更加突出。这个效应表现为二,一是对生产的的引导:通过流通的作用,引导生产的规模、速度和质量更加符合市场趋势;引导产业结构的改组、改造和发展更加贴近市场的需要;引导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流动更加适合经济发展的方向。二是对消费的引导:通过流通的作用,引导消费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的质量不断提高,消费的服务不断增多,消费的结构不断优化,流通在国民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3)结构组织的发展注重创新。组织结构不断创新是流通结构先导化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先导型流通结构内在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一是注重组织的经济规模。企业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经济规模的竞争。通过中外合资、相互参股和兼并重组等方式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必然要求。二是注重产业的组织联系。产业互相渗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贸工农、产供销、科工贸等形式的一体化,不断优化企业内在的产业联系,建立市场化的价值链,是扩大企业经营范围的重要途径。三是注重组织的经营机制。机制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通过连锁、代理、配送等方式,不断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和业态网络,是降低经营成本,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4)结构技术的含量日益提高。这是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流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通技术更加趋于机械化、自动化和标准化,信息技术更加走向电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管理技术更加重视规范化、科技化和现代化。 二、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的理论思考 (一)先导型流通结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而现代商品流通业为实现这种客观要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配置社会资源,是通过供求关系变化引导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从而达到资源在各个部门间的合理配置。这种通过现代流通业组织的要素流动,不仅可以加快资源的配置速度,而且可以使配置更加趋于合理。通过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可以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可以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生产成本,使单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可以加快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过程,进一步扩大商品的流通规模,更好地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表现为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两个方面,商品的供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先导型结构的商品流通是影响商品供求的主要因素,通过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能够确保社会生产的要素结构、商品结构、质量结构符合市场的需求结构,调节价格对价值的偏离程度和方向;能够按照价格走势,在宏观上有效的组织和配置资源,从而科学的调控市场;能够在信息、资源、技术等方面合理地引导企业生产经营,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经营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商品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是产生市场竞争的主要内因。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一方面,由于具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和加快商品流通等功能,有利于解决以上两个矛盾;另一方面,由于地区流通结构规模、技术、布局等差异,也有利于推进竞争,优胜劣汰,打破封锁,促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 (二)先导型流通结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流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对其先导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促进作用会越来越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分析了一般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交错运行的规律,全面阐述了二者的密切联系,指出资本流通中包含两个流通阶段(即购买与出售阶段)和一个生产阶段,公式表述为G-W…P…W′-G′。资本流通第一阶段G-W为购买阶段,这个阶段所要购买商品W的特殊使用价值,是为资本生产过程准备好生产要素,即物的要素生产资料(Pm)和人的要素劳动力(A)。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质,自然要与所生产物品的种类相适应,量的比例也必须足以使劳动量得到充分利用,否则资本生产过程难于顺利进行。资本流通的第三阶段W′-G′为出售阶段。这个阶段是实现预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职能过程。W′-G′阶段职能完成与否,决定着W′中所含预付资本和剩余价值是否能够实现;W′-G′阶段职能完成快慢,决定资本再生产规模的扩大与缩小;W′-G′阶段职能完成多少,也决定着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程度。由此可见,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是相互促进发展的。而且资本流通特别是国际资本流通的现代化,为商品流通现代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由于现代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衍生化,国际资本流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其正在成为社会化大流通的主流之一。但资本流通除了其独特性以外,还存在与商品流通交错运行的共同性,因而国际资本流通最终需要实体经济的支撑,需要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作为基础。特别是国际直接投资资本的流通,它要发挥最大效用,实现最高边际收益,就需要结构先导型商品流通业为其高效组织符合质量要求的生产要素,为其高效实现商品中包含的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没有这两个效益的商品流通,就不可能形成大规模直接投资资本的流通。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在我国实际投资已经累计达到4000多亿美元,其中80%左右是在制造领域。随着资本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相应的商品流通规模要求越来越高,并正在呈现出一种同向发展的趋势。 按照诺斯的经济理论,生产成本包括物质转换成本(即制造成本)和交易成本,也就是产品的制造成本和购销成本。在某种意义上讲,降低生产成本必须使高效的制造体系和交易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我国由于人力、土地、管理成本在全世界是很低的,物质转换成本也是很低的,因而跨国公司纷纷把其制造业部分转移到中国。但是,由于我国商品流通的现代化水平比较低,流通结构比较落后,社会物流成本比西方发达国家要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商业资本的周转率也很低,导致交易成本居高不下,这使我国本土企业生产经营总成本也居高不下。而跨国公司则把其制造业向我国的转移与其全球战略、全球的配套经营体系及企业组织制度结合起来,即把我国低的制造成本与其低的交易成本这两个优势结合起来。现在各个行业的跨国公司都在进行全球生产与流通的布局。家电行业可能接近完成,汽车业的布局正在进行。如果我们不能加快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建立先导型流通结构,降低交易成本,我国本土企业可能面临跨国公司的全面冲击,我国这个世界制造业基地也可能由跨国公司主导。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是很不利的。 (三)先导型流通结构是商品流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商品流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运行方式和支撑结构。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对商品流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先导型流通结构的要求更加明显。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形式W-G-W(商品-货币-商品),表明“商品交换过程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在这一运动中包含有商品的两个形态变化,商品第一形态变化(W-G)的主要特征“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充满了艰难险阻。如果“跳跃”不成功,对商品所有者来说,商品使用价值让渡不出去,价值实现不了,长此下去这个商品所有者就有破产的危险,就会在这一“跳跃”中被“摔坏”。如果这个“跳跃”成功,能从消费者的口袋里把货币“吸引出来”,马克思指出需要闯过四道关卡:(1)“商品可能是一种新的劳动方式的产品,它声称要去满足一种新生产的需要,或者想靠它自己去唤起一种需要”。这种被新的劳动方式产品取代的老产品不容易吸引消费者口袋里的货币。(2)“一种特殊的劳动操作,昨天还是同一个商品生产者许多职能中的一种职能,今天就可能脱离这种联系独立起来,从而把它的局部产品当作独立产品送到市场中去”。这种被局部产品脱离的原来的完整产品不容易吸引消费者口袋里的货币。(3)“某种产品今天满足一种社会需要,明天就可能全部地或部分地被一种类似的产品排挤掉”。这种被代用的产品不容易吸引消费者口袋里货币。(4)社会对某种产品的需要,“像对其他各种东西的需要一样,是有限度的,如果他的竞争者已经满足了这种需要,我们这位朋友的产品就成为多余的、过剩的,因而是无用的了”。这种多余的、过剩的产品不容易吸引消费口袋里的货币。同时,吸引过来的货币量是否能够补偿产品所有者耗费在他产品的劳动量,还有两道关卡需要闯过去:一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距。假定昨天企业生产单位商品A耗费的劳动时间是10小时,今天生产单位产品A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需要10小时,而是降为8小时。这时该企业因单位商品A吸引出来的货币量就不能补偿昨天生产单位商品A所耗费的劳动量了。二是生产的A类商品总数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总和仍有是可能超过社会需要所规定的份额。这种超过社会需要规定的份额的劳动时间不被社会所承认,被吸引出来的货币量仍然不能完全补偿生产A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G-W)是实际是用货币购买商品的行为。这种变化的实现不仅同时是另一商品的前一形态变化(W-G),而且同时是许多其他商品第一形态变化总和。这里包括了比物物直接交换更为复杂的经济关系。由此可见,商品流通的第一形态变化需要闯过六道关卡,第二形态变化需要与第一形态变化总和相互协调,没有这些条件,商品流通很难实现。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这种实现难度日趋加大。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单位产品、行业同类产品和地区同类产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不断降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二是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对传统产品的冲击越来越大。三是由于卖方市场的形成,供过于求的产品越来越多。据中华全国信息中心预测,2002年下半年我国市场60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72种,占12%,与上半年相比减少1.7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528种,占88%,与上半年相比增加1.7个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四是市场消费倾向正在逐步走向细分化、时尚化、个性化,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变化促使流通业不断地调整过去末端型的结构,不断地强化先导型功能,以逐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并且在引导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商品流通运行是整个国民经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流通的质量是保证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基本前提之一。一般来说,商品流通质量主要反映在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两个方面。流通时间包括商品转化为货币所需要的售卖时间和货币转化为商品所需要的购买时间。缩短流通时间不仅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商品周转,减少资金占用,提高劳动效率。流通费用主要包括买卖、仓储和运输费用。减少这些费用有利于降低流通成本,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由于重生产、轻流通,以产定销,产销脱节,整个流通行业结构处在一种被动状态,完全根据生产发展和计划安排状况来进行商品的购、销、调、存,使整个商品流通运行质量低下。从我国实际来看,主要表现:(1)流通资金周转缓慢,运行效率很低。据统计,从1953~1999年的46年中,我国国有商业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多数年份的周次数在每年1次以上和2次以下,并且至今还没有达到1956年周转2.24次的历史最好水平。一年内周转在2次以上的只有10个年份。(2)滞销商品库存增多,流通成本提高。据统计,1997年,仅全国以乡以上工业企业库存商品累计积压总值就已达到上万亿元,加上当年全国商业、物资、外贸等部门的累计库存,总值已超过2至3万亿元。如果加上近几年的库存,目前大体已达到数万亿元。这表明生产、流通环节累计积压的商品规模已经接近或超过当前的工业增加值。(3)运输效率偏低,物流费用增高。由于没有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充分发挥运输网络的作用,我国社会物流成本普遍比发达国家要高,从一般工业品价格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物流费用占20%-32%左右,我国占到40%左右,蔬菜、水果则占到6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逐步走向以销定产、以需定产,产销相互融合,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流通行业结构也在走向先导化,引导生产、引导消费的作用日益明显,整个商品流通运行的质量来越高。从我国实际来看,虽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10多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只有1年多,但社会对流通的现代化、先导化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三、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的实践方向
先导型流通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形态。从目前实际来看,我们认为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建立以物流业为骨干的先导型流通结构框架 先导型的物流网络是构建我国先导型商品流通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发展这个网络对于加快全国商品流通,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流通结构的先导性作用具有十分主要的意义。 城市物流业是我国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物流网络是我国物流网络的主体结构。据统计,2000年我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工业总产值和货运总量分别占到全国的88%和32%。因此,建立和发展先导型的物流网络,必须首先建立和发展先导型的城市物流网络。这个网络应该包括四个层次的子网络:(1)以物流园区为龙头的物流网络。物流园区由于集储存、加工、包装、配置、运输、销售、展览、研发、培训、信息等于一体,又是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园区为龙头的物流网络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覆盖范围广。由于园区都是依托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枢纽建立起来的,需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扩大其对国际国内主要经济区域和大中城市的覆盖,不断延伸商品服务的物流范围。二是吞吐能力强。物流园区不仅依托交通运输网络,而且建设规模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组织流转快。园区内建立的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具有很强的加工、包装、配置、运输能力,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和流通网络,加快商品的集散流转,提高物流的经营效率。四是调节作用大。由于园区商品储存量大、吞吐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对地区经济的潜在影响不断增大,应当充分发挥这个优势来调控市场,搞活流通。(2)以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龙头的物流网络。目前,城市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在逐步发展,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扩大。今后应当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并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的物流网络。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更加规范优质的储存、加工、包装、运输等服务;为客户提供供应链管理,即从生产资料的采购、配置到产品的储存以及运输、销售,部分或全部管理由物流企业承担;为客户提供产品设计、开发、制造等各种辅助性服务;为客户提供信息技术、网络、人才、法律等各种专业服务等。随着物流市场的扩大和网络的完善,一些大型物流企业将逐步调整其功能,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一是共同为客户提供各种物流服务;二是协调和组织部分物流企业为大型客户提供部分或全部供应链的改组改造、经营管理服务;三是组织和协调众多物流企业为整个地区或行业客户提供整体物流的规划、培训、改组、运行和管理等服务。(3)以连锁企业总部配送中心为龙头的物流网络。这个网络的物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供货商向配送中心和配送中心向连锁店组织的物流。今后发展呈现三个趋势:一是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供货商和配送中心能够及时了解掌握每类、每种商品的销售情况,供货和补货系统物流的自动化能力将大大增加;二是配送中心的加工、检测能力明显提高,特别是农副产品自有品牌的加工规模将不断扩大;三是配送中心与银行、税务、质检、海关、卫生等相关部门联系日趋密切,对物流的规模支撑能力越来越强。(4)以大型企业内部物流机构为龙头的物流网络。由于不同属性商品具有不同经营要求,诸如汽车、家电、钢铁等生产企业都可能建立自身的物流机构。今后这种网络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跨国经营以后,会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并且把原料采购、商品流通、技术开发、拓展市场、营销服务等功能组合在一起,成为企业主要业务支柱之一。有些企业的物流机构也将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 农村物流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农村物流网络也具有巨大的延伸空间。建立和发展先导型的农村物流网络,不仅是发展和完善先导型物流网络的主要措施,也是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提高我国商品流通现代化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个网络应该建立四个子网络:(1)以大型储运企业为主体的先导型物流网络。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交通运输业发展很快,尤其是公路里程迅速增多。到2000年底,全国公路里程达169.8万公里,其中县级公路里程达126.3万公里(2001年底达127.7万公里)。全国99.2%的乡镇和90.8%的行政村都通了公路。与此同时,我国在农产品主要产区以及销区也建立一批储运企业,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储运设施,形成了中央地方两级粮食、棉花、食油、食糖、肉类等主要产品的储备体系。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个体、私营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储运企业发展迅速,2000年数量达到400多万个,总产值达到6000多亿元。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把当前农村大量分散的储运企业联接起来形成高效有序的物流网络。(2)以大型加工企业为主体的先导型物流网络。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分三大块:一是国内贸易部门建立的加工企业,年产值数千亿元;二是乡镇加工企业,年产值也有数千亿元;三是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建立的企业,加工规模在不断扩大。今后以加工企业为主体的先导型物流网络大体朝三个方向发展:一般中小型加工企业主要采用订单、合同以及合资合作方式,与生产基地、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建立松散型或者紧密型的联合体,形成先导型的生产物流服务网络;大中型企业尤其发展很快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主要是通过合资合作、联营代理等方式,一头联接储运企业和批发零售企业,一头联接科研机构、生产基地以及农民,形成先导型的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服务网络;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粮食、肉类加工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主要通过合资、参股或上市等筹资方式,一方面自建配送中心和零售体系,另一方面联建或者自建生产基地、科研机构等,逐步形成先导型的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服务网络。(3)以大型批发交易市场为主体的先导型物流网络。目前,农村市场在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2000年,全国农村市场62416个,消费品成交额10479亿元,流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建立以大型批发交易市场为主体的先导型物流网络,首先应当充分发挥批发交易市场网络、资源、渠道等优势,延伸其价格中心、交易中心、信息中心的功能,利用股份制的形式,建立与市场一体化的物流中心,并且通过联营、代理、合作等方式,与城乡零售体系以及生产消费、生活消费的企业、团体、机关,形成综合型的物流服务网络;应当发挥批发交易市场区位、品牌、市场等优势,结合各自的发展战略,采用参股投资等途径,吸引一批社会的仓储、运输、加工企业,共同组建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并与这些企业各自的经营网络接轨,形成更大范围的先导型物流服务网络。(4)以大型生产基地为主体的先导型物流网络。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现已基本形成了一批粮食、棉花、油料、肉类、果蔬等大型的生产基地、生产区域以及产业带。它们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如何通过现代物流来引导和促进生产不断发展的问题。不同类型的生产基地,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产品的特性和区位的特征,一方面自筹资金建立相应的物流设施和销售网点,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物流网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经济要素,通过联营、代理以及合同订单等方式,以基地为依托建立社会化的物流网络,引导生产更好地发展。 (二)以连锁业为重点发展先导型的零售组织结构 现代零售组织结构是先导型零售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连锁经营作为先进的经营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在现代零售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建立以连锁业为重点的经营组织是建立和发展先导型零售组织结构一项重要任务。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连锁经营经历了发展、停顿、再发展的阶段。现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每年大体以两位数的幅度增长,形成了一大批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市场等先进的新型连锁业态。2000年我国连锁企业已发展到2100多家,门店3.2万个,销售金额2300多亿元,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也为先导型流通结构的建立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建立和发展先导型的连锁企业。(1)要坚持走兼并重组的路子。兼并重组是企业迅速扩大组织规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世界零售业出现了收购和兼并的热潮,一批大型企业的组织规模得到迅速扩大。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连锁企业都在进行重组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今后我国连锁业走兼并重组的路子,一是应在区域内实施这一策略,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这既可减少各种体制上的障碍,又可迅速提高在本地市场的占有份额;二是应跨区域实施这一策略,充分发挥大企业品牌、网络、信誉、人才等优势,积极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三是应跨国实施这一策略,不断吸收国际上的各种要素,抓紧对现有企业进行改组改造,努力扩大连锁经营规模,努力打造世界级的规模企业。(2)继续实施多元化的发展策略。多元化是连锁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国外许多跨国经营的连锁企业都通过这种策略在不断扩大规模,连锁经营的领域和方式也在不断增多。近几年来,我国连锁经营在突破单一的直营连锁形式,步子发展很快。今后应当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继续走多元化的路子,大力发展特许连锁经营、合作连锁经营和自由连锁经营,不断扩大连锁经营的规模。(3)不断完善连锁的信息、配送、开发机构。这是规模连锁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部统一指挥、协调和管理下,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信息中心,进一步加强对世界经济和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及相关因素的分析与监测;加强对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服务贸易业发展趋势及供求状况的分析与监测;加强对世界主要国家和我国自身重大经济方针政策的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配送中心,进一步做到高起点,采用国际上先进物流技术,使物流的载体、方式和管理标准化、系列化;做到高效率,运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使物流、配送和商品动态管理,最大限度达到自动化、现代化;做到高素质,建立一支适应需要的人才队伍,使中心始终保持高效运行状态。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开发中心,进一步按照市场的发展趋势,超前研究设计一批产品,为开拓新的市场做好准备;根据市场的竞争状况,定向研究设计一批产品,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份额;依据市场的反馈信息,重点调整完善一批产品,努力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三)以电子商务为枢纽强化先导型流通结构的功能 先导型流通结构发挥作用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而基于网络的、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电子支付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为依据的全新商务模式-电子商务,则正是当前推动现代流通业发展,强化先导型流通结构功能的重要手段。 企业组织结构是流通结构的微观基础。这个结构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先导型流通结构能力的大小。运用电子商务技术改组改造传统的流通企业,建立和发展一批新型的网络组织,对于先导型流通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是建立网络商店、网络中间商和虚拟企业与现实企业结合的机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全球性、虚拟性、跨时空性和高增长性的特点,积极发展网络市场营销,大力开拓网络虚拟市场,不断提高现实流通和虚拟流通结构的导向作用。网络营销是借助互联网、计算机通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运用新的营销理念、新的营销模式、新的营销渠道和新的营销策略,为达到一定的营销目标所进行的营销活动。网络营销贯穿于网络经营的全过程,从信息发布、市场调查、客户关系管理,到产品开发、制定网络营销策略、进行网上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都属于网络营销的范畴。从国内外实践来看,当前可以逐步发展以下几种模式:在线商店模式、企业间网络营销模式、中立交易平台模式、网上采购模式、网络招标模式、网络拍卖模式、电子报关模式、电子邮件营销模式等。在实施网络营销过程中,应当对网络营销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进行分析,确定网络营销目标市场,制定网络营销系统设计方案,并对这个方案进行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分析、安全风险评估,确保系统设计方案切实可行;应当研究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主要包括:低位定价策略、折扣定价策略、智能型定价策略、个性化商品定价策略、免费定价策略等;应当研究制定科学的促销策略,激发消费者的需求欲望,刺激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促进市场各种营销活动。从而通过符合实际的促销策略不断挖掘网络营销的巨大潜在优势,发挥网络营销在引导生产、引导消费中的导向作用。 主要参考资料: 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李金轩:《市场运行原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纪宝成:《商品流通论-体制与运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张绪昌、丁俊发:《跨世纪的中国流通发展战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郭克莎:《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7.丁俊发:《国内贸易经济管理》,中国物资出版社2000年版。 8.王福成:《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更多阅读
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沈阳市产业结构
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一、现状与优势产业基础较好,产业实力雄厚,形成了构建沈阳经济区的独特优势。沈阳经济区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这里有“钢都”鞍山,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煤都”抚顺
原创:吸收塔溢流
最近一个项目发生“奇异”的吸收塔溢流问题,说它奇异,实际上是技术人员无法解释溢流的现象是怎么回事,就像见到外星人一样觉得很奇怪。溢流现象是这样的:液位低于溢流口标高液位1m多时,在启动第三台(共三台)循环泵后开始溢流,从溢流管冒
MM理论 资本结构的mm理论
今天上午小搜一把发现的东西,居然是研究生考试题目。要是我就写追MM的理论与实战技巧……搜到一个金融研究生mm的正解,勉强看懂,可惜少了一张图……MM理论的内涵 1958年,美国学者莫迪格莱尼(Franco Modigliani)与米勒(Mer
转载 呼叫中心工作总结,呼叫中心人员发展现状 呼叫中心的现状与发展
受教了原文地址:呼叫中心工作总结,呼叫中心人员发展现状作者:駟铃铃科技4月27日消息近日,由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与中国呼叫中心与BPO产业联盟(CNCBA)指导,呼叫中心与BPO行业资讯网(51callcenter)主办,呼叫中心淘人网、Chinasourcing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战略视角下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第2
本章导读:人力资源审计(Human Resource Audit,HRA)是按照特定的标准,采用综合性的研究分析方法,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分析与评估,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功能与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思路,从而为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